【地评线】京彩好评: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地评线】京彩好评: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福建省闽侯县14000亩晚稻迎来收获”“地处河套地区的内蒙古巴彦淖尔的4万亩晚熟糯玉米喜获丰收”……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截至目前,全国秋粮已收获12.7亿亩,完成97.6%,进度同比相当。除南方部分中晚稻和晚秋作物外,其他农作物收获已结束。

今年以来,极端天气、农资涨价、疫情影响、国际局势动荡等,给粮食生产带来多重挑战。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切实做好粮食生产。农业农村部重点推广玉米晚收、小麦晚播技术,延长玉米灌浆时间、增加粒重,促进小麦冬前壮苗、安全越冬;中央财政近期提前下达2023年农业相关转移支付2115亿元;各地认真做好秋收和秋冬种等农业生产工作,推行高产技术模式、深耕整地、播后镇压等技术,全年粮食丰收在望。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创新、制度创设、实践创造,带领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直面战疫、防洪、抗旱等诸多挑战,推动我国粮食稳产高产,粮食产量实现高位攀升。我国粮食产量自2015年起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2021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483.5公斤,已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粮食安全线。粮食库存不断增加,库存消费比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警戒线。中国饭碗不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饭碗里主要装的是中国粮,这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了主动。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并不意味着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高枕无忧。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国大国粮仓根基稳固,但粮食供求仍呈紧平衡,大豆油料自给率偏低,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稳产保供的基础还不牢固等,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绝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松劲懈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部署,这既是对世情国情农情的深彻洞察,也是一个大党大国大局的深远谋划,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上知责担责、履职尽责,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牢记于心,把党的二十大的重要部署落实于行,聚焦“国之大者”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进一步发挥“三农”的压舱石作用,更显意义重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坚决守好18亿亩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原创技术、生态循环技术、拓展食物来源技术上取得突破,攥紧中国种子,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挑上“金扁担”。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进一步激发种粮积极性。牢固树立大食物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深入开展光盘行动,推动“开源”“节流”双向发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希望的田野上,新的丰收正在孕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压舱石稳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定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纪委监委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王静静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