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超大规模市场构筑新型竞争优势

依托超大规模市场构筑新型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2-0062-04

2021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强调:“要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优先开展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这体现了党中央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稳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决策导向。缩小区域间相对发展差距、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是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亟须通过挖掘庞大内需市场,塑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依托新型竞争优势助推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的构建。

超大规模市场是中国的新型竞争优势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在整体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往往是由该地区的要素禀赋优势决定的。发达地区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政策引导和市场作用下,大量人才、资金等优质资源向这些地区集聚,为这些地区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要素资源支撑。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其他地区在吸引优质资源方面条件有限。地区优质要素投入的不足,加上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综合原因,便形成了区域间较大的发展差距。这种与要素使用限制有关的区域发展差距一旦形成,后发地区逆向吸引要素的难度会不断加大,一些地区很难依靠传统的经济发展动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然而,随着要素流动成本不断降低、区际贸易壁垒持续弱化,传统要素禀赋优势在地区发展中的相对重要性不断下降。而市场一体化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正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消费市场。大市场促进大分工,分工的深化可有效强化地区间的协作联系。面对一系列不稳定因素时,超大规模市场也可成为中国韧性优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来源。对于北京、天津这类经济发达的城市来说,超大规模市场能够稳定其先发竞争优势,进而帮助这些城市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赢得先机,达到以超大规模经济体培育超强竞争力城市的效果。具体而言,超大规模市场为北京、天津等发达城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国际前沿技术相关产业提供了充分激励,便于更好地分摊投入成本,从而不断推进技术的迭代升级。对于河北省这类地区来说,超大规模市场为其提升地区竞争力,增强发展持续性和后劲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方案。在超大规模市场中,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均可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寻找与自身合作、匹配效率更高的目标区域,为形成各地区竞争合作、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创造条件。由此可见,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中国的新型竞争优势,也是在传统要素优势逐渐衰减时实现大国经济崛起的重要路径选择。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际上是中国特有的空间需求红利。中国具有庞大的内需市场,这种庞大的内需市场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积累、不断培育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正在着力构建具有极强互补性和空间韧性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这为构建超大规模市场与区域协调发展间良性反馈提供了空间动力支撑。依托中国大国经济的具体国情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既有助于有效破解传统要素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时发挥效力不足的难题,也有利于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

超大规模市场可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地理限制,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便于下好区域协调发展这盘棋。一般而言,在发展过程中各地区能够利用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资源配置的能力便决定了地区发展效益。与分散的经济或规模较小的经济体相比,超大规模市场往往能够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这是因为,超大规模市场能够以较高的要素与产品一体化程度打破区域间藩篱,破解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各类瓶颈和堵点,畅通国内大循环,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空间动力。因此,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各地区的企业可依托更大空间范围内、匹配性更高的供应商或客户整合自身资源,便于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环节外包至更加专业化的厂商,也有助于企业将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至更符合自身竞争优势环节的生产。当全国不同地区的企业均能够按照其竞争优势进行有效的产业分工时,各地区的资源配置方式得以优化,各地区和产业间也能够形成互补性的发展格局。此时不仅经济发达地区能够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便于不断探索增强本地市场优势的长效机制,而且后发地区也能够有效缓解对传统投入要素的依赖,结合自身竞争优势探索出具有本地特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超大规模市场可强化整体的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综合成本,强化各地区的市场竞争力。当企业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市场规模较小时,某个产品生产和该行业的发展会面临着规模不经济的情况。此时,过高的生产成本削弱了企业的创新研发投入,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及市场竞争力可能也不高。而在超大规模市场的情况下,不仅本地市场为企业生产提供了需求支撑,而且与该地区相关联的、更广泛需求市场的存在也为企业从事大规模创新活动提供了庞大激励。超大规模市场以需求为牵引,强化了不同地区间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助于企业生产过程中递增收益的实现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超大规模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能够将高端技术创新的研发成本分摊至更多企业,推动该地区实现顶尖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推进这些地区继续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对于后发地区而言,超大规模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能够帮助这些地区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从而打破后发地区产业链低端嵌入的困境,推动各区域协调发展。可见,超大规模市场能够从不同地区协同发力,有效提升各地区的成本收益,从而为形成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提供大国空间支撑。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可强化区域间的经济协作联系,以分工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大,各地均追求同一种发展模式不可行,也不现实。中国具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多层次、多元性的产业发展模式使得适应全球技术前沿的顶尖产业及与普通技能相适应的一般技术能够在中国长期并存。这种植根于本地生产网络的完备产业体系和完整产业链为大国内部进行产业分工和协作提供了宝贵机遇。超大规模市场拓宽了各地区的产业领域,便于不同地区基于自身竞争优势开展分工合作,互有分工的产业链网络也为各地区延长产业链和提升附加值提供支撑。此外,超大规模市场背景下不同地区企业间的协作联系,能够有效促进各类主体跨空间和跨行业的技术外溢和信息交流,有助于各地产业协同升级。超大规模市场分工带来的各地区生产环节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以区域间合理的产业链分工合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由此可见,超大规模市场为不同地区在更多生产环节上培育竞争优势、避免地区间同质化竞争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路径选择。

以超大规模市场为载体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目前,中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实现中国经济由“超大”向“超强”转变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基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突出矛盾和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特征事实,应通过深入挖掘超大规模市场红利,打通国内要素与产品大循环,以此带动各地区的充分、协同发展,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奠定基础。

打破行政区划藩篱,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各地区应摒弃“区域小循环”的短视思维,齐心协力共建国内大市场。一方面,要有序引导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种形式的不公平竞争。进一步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竞争有序、协调统一的区际发展机制。通过打造完善的国内要素市场体系,为中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必要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要不断打破区际贸易壁垒,强化不同地区间的连通性,以市场一体化不断拓宽各地区企业的市场边界,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大国空间动力。重点是引导各地区间经济关系由传统的行政区竞争关系向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共荣与协调发展转变,以新型的区际关系带动国内统一市场体系的构建。这种以超大规模市场为空间载体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将促使各地区互通有无、互融共生,而这种协同发展的外部性也将由点及面扩展至更广泛的空间范围,有助于区域经济实现平衡、充分发展。

协调不同地区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各地区在选择相应产业、发展本地经济时,应着眼于其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定位,而非仅仅将所推进的产业链局限于本地经济。在这方面,尤其要注重与周边地区及大市场整体的联动性,避免因产业重复建设而使各地区陷入低水平的空间均衡。各地区不仅应立足本地竞争优势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发展模式,充分借助关联区域的资源、产业结构等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还要兼顾周边地区的整体发展状况,充分利用区际协同效应打造强有力的区域增长极,推进区域平衡、充分发展。如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三地要避免因高端产业定位雷同而形成的同构竞争,以三地协同推进的产业集群等更适宜现代经济发展的形式整合京津冀地区要素,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如此形成的区域竞争、合作网络不仅具有明显的优势互补性和整体联动性,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各地“大而全”、不符合实际产业基础的重复建设。当各地均按照其竞争优势选择适宜的产业布局,并均能在国内大市场中找到可供自身借鉴、互补的功能区域时,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下多层次、宽领域的产业链分工体系便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生产力布局得以优化,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也具有了更坚实的产业分工基础。

稳定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经济规模由“超大”向“超强”转变离不开国际市场的高质量参与,因此各地区同样不能忽视国际市场的重要作用。合理利用国际市场有助于为中国汇聚各类优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统筹各类资源弥补国内市场不足、补齐各地产业链短板,推动各区域协调发展。应当清醒认识到,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少短板,也有很多地区或城市的发展转型正面临瓶颈。因此,各地区在深度参与到国内一体化市场的同时,还应重视国际市场的作用。要依托国内大市场稳步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壮大自身产业基础,为中国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塑造更大的空间依托。此外,各地同样需要根据国内与国际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合理引导要素流动与产业升级,以高水平开放带来的质量效益强化国内产业链分工,并通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发展实现地区经济的充分发展。要使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实现有效对接,真正实现依托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重视供给需求关联,依靠推拉合力促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还要进一步增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包容性,打造兼容并包的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网络。高质量要素能够从供给侧推动各地区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而最终产品则能够从需求侧拉动区域经济的动态发展。因此,应打通国内要素市场与最终商品市场的大循环、强化二者之间的关联效应,通过发挥推拉合力共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随着中国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类市场的深度整合,各地在要素市场和最终商品市场上形成了明显的联动效应。因此,各地区在充分识别自身既有优势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自身及周边地区存在的供需关联效应,以各类要素市场和最终商品市场优势间的互补性不断塑造区域发展优势,为中国各地区更好地参与区际及国际分工合作、实现协调发展提供不竭的大国空间动力支撑。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成果)

[参考文献]

[1]干春晖,刘亮.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研究[J].社会科学,2021,(9).

[2]刘志彪.全国统一大市场[J].经济研究,2022,(5).

[3]孙久文,蒋治.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骨架与路径构想[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4).

(作者简介:张可云,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庄宗武,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