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驱动的超大型城市社会治理模式探索(15)

民生驱动的超大型城市社会治理模式探索(15)

———2021年北京市社会治理发展状况

(四)增强城市韧性,提升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城市风险治理能力

从平安建设的角度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必须强化风险意识,从战略高度关注各类安全风险,将强化事前预防和监控作为城市安全常态化治理的思路,转变以往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推动形成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治理模式,通过强化预防、监控、评估和完善风险防控各环节,打造严密而高效的城市风险防控网,形成科学有效的城市安全治理体系。根据城市运行的基本特征和人口流动规律,制定应对疫情风险的策略与方案,加强预测与演练,形成具有较强学习能力与适应性的防疫治理平台,提高防疫、抗疫的科学性、高效性和精准性。提升城市韧性,确保城市具备有效防疫、安全防灾能力的同时,保障城市的有序正常运转,让居民工作与生活不受大的影响,为居民提供顺畅的工作生活场景。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安全发展任务单独成篇,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完善首都安全体制机制,系统提升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确保首都大局持续安全稳定。为维护首都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需持续完善首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推进在全市各社区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站,提升群众安全感。积极探索市民热线平台的深度应用,实现热线数据与“城市大脑”的链接,通过综合分析居民诉求和风险因素,提升对居民需求和城市治理问题的感知预估能力、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应急处置能力、对城市运行风险的精准研判能力,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和防范能力,实现城市风险防控主体多元化、技术精细化、安全教育普及化,以及社会公众的广泛、有序和有效参与,以科学精细的流程设计从根本上提升城市韧性。

(五)依法治网,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的网络治理体系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对社会交往和舆论传播的广泛渗透,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的传播体系成为可能。建立日常监测、突发事件监测和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机制,能够及时可靠地对舆情做出预警,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日常监测主要是随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和方向,突发事件监测需要针对突发事件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领域的检测,预防风险事件发生。当前,各层级政府及其部门实施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前,要求必须开展重大事项风险评估。特别是关系到相关主体切身利益的工程和项目,需要通过严格的评估,预测重大项目和工程引发事件的风险与可能性,判断并制定完善突发事件舆情应对预案,确保将舆情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利用舆情采集、监测和分析技术,借助大数据手段,确定事件传播的目标群体,通过细化分层实施精准治理。通过密切的舆情监测,在庞大的数据信息中找出有可能带来舆情风险的信息,加强监测和追踪防范,正面引导舆论方向,掌握主动权,积极消解可能发生的舆情事件。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开展互联网舆情发展规律、趋势判断和应对策略分析等研究工作,为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提供对策或建议。完善立法,针对网络事件的恶意不实报道和存在非法意图的新闻报道采用法律手段加以制约。在依法治理违法言论和恶意攻击的同时,展示主流社会对年轻网民的耐心和热情,平等对话,凝聚社会共识。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翟婧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