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市域社会治理试点有序推进
为更有力地统筹资源和力量,把社会治理放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范畴中,可以提升社会治理的力度和有效性,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确保首都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4种区域类型,北京市对16个区进行分类,结合各区的区位特点和地域特色分别进行市域社会治理的试点创新,积极破解“大城市病”,努力把重大风险和矛盾纠纷化解在市域范围内。各区依据区情特色,在试点创新中明确具有各自优势的领域和方向,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重点任务,以机制创新形成经验性做法。例如,预付式消费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由于监管主体不明确、市场流程不规范、预付资金监管制度滞后、信用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连续出现“爆雷”“跑路”现象。通过将预付式消费的重点领域和行业如校外培训、房屋租赁、文体健身等的相关经营企业列入管理系统,对其结清资金加强监管,有效维护了消费者权益,防范和规避了风险。各区积极尝试从源头上避免社会矛盾和风险的产生,通过搭建平台,建立重点领域监测预警机制,引导法律工作者、心理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等专业力量为居民提供专业的业务指导,参与预防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有效推进平安北京建设。近年来,北京市群众安全感始终处于高水平且呈现逐年提升态势,在北京市“七有”“五性”监测评价体系① 中,“安全性”得分常年位于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