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京彩好评:乐见科普从业者“出圈”走红

【地评线】京彩好评:乐见科普从业者“出圈”走红

用大铁锅演示中国天眼原理、带孩子们用塑料瓶造“火箭”冲上百米高空……近年来,越来越多科普短视频成为网络爆款,不少专家、教授、院士拥有百万粉丝,高端、艰深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有趣的面貌进入公众视野。

在此之前,人们对“网红”的印象标签主要为“颜值漂亮”“善于带货”。时下,不少短视频平台推出的科普“网红”,不“以貌取胜”、以传播知识为目的,这无疑让人喜出望外。

《2022抖音知识数据报告》显示,抖音知识类内容呈持续增长态势,知识类作品发布数量增长35.4%。截至2022年10月,抖音万粉知识创作者数量超50万,同比增长69.6%,其中科普类创作者数量增长达80.4%,认证的教授数量有近400位,涵盖医学、物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更值得一提的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将超过15%。随着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群体迅速增加,在“90后”“00后”集聚的社交媒体上,知识需求带动一大波新流量。比如,此前一些科普“网红”多角度解读热点话题“量子纠缠”,引发年轻观众频频在线“催更”。可见,科普“网红”集体走红并非偶然,背后包含社会需求增加、传播渠道更迭、内容形式创新等多重原因。

从受益情况看,科普从业者“出圈”走红,也并非只是他们收获流量那么简单。首先,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青少年可以以极低时间、空间、经济成本学到不同类型知识,加深对非体系化知识的理解,进而有效提升了线下深度学习的意愿;其次,互联网中不乏打着科学旗号的虚假信息,一些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专业人士通过鞭辟入里的讲解,可以有效引导公众去伪存真,真实了解前沿新知,形成良币驱逐劣币效应。

当前,科普短视频领域存在专业化不足、同质化严重、商业化过度等问题。如有科普博主发布“高铁上的蚊子为何不会被甩到车尾”的短视频,其结论被物理学专家“打脸”;还有科普视频作者假冒专家贩卖焦虑,甚至推销劣质产品。对此,要让科普从业者一直“红”下去,显然还要在内容创新上下功夫。比如,引导科普作者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在回应公众关切的同时提炼科学知识,创作视角也较为平民化;比如,突出个性化风格,把科学知识巧妙融入好玩的段子里。此外,由于科学传播是非常严谨的活动,所以科普短视频创作、发布应建立完善审核把关机制,对于内容、形式、导向等做好审查把关,甚至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治理“伪科学”乱象。(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黔西南日报社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