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理响中国】肜新春:科技和人才优势助力北京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3)

三、北京的人才优势和影响

北京的人才优势和影响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之一。当前,北京人才总量超780万人,人才密度超60%。

《2021-2022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显示,北京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749所,在校生399.6721万人,专任教师27.1712万人,预计毕业生67.4905万人。数据显示,北京两院院士数量在全国居首,占比超过40%。几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实力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在全国各高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一流专家学者,他们助推着学校的快速发展。而长江学者是各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精英,培养了无数一流毕业生,对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长江学者在北京的人数也很多,他们推动了北京科技教育的发展,为北京的高等教育、建设高水平大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做大做强京津冀经济圈

2014年2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决策。9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推动这一国家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气象一新,不断谋划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召开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蹄疾步稳,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调控与布局优化、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建设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

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重点领域率先协同。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近年来按下“加速键”。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交通一体化将京津冀三地紧密串联起来,畅通各经济要素的流动,让协同发展“跑”了起来。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在京津冀三省市的共同努力下,以轨道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形成,区域运输组织和服务质量有效提升,法制政策标准等方面不断深化协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天津港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新华社记者赵子硕 摄

目前,北京迎来拥有七座大型客运枢纽站、两座国际机场的“七站两场”交通发展新时代。到“十四五”末期,京津冀“四纵四横一环”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将基本建成。“四纵”包括京雄通道、京沪通道、沿海通道、京承—京广通道;“四横”包括津雄保通道、京秦—京张通道、石衡沧通道和秦承张通道;“一环”即首都地区环线通道。

为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功能重构,天津将深度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京滨城际(南段)、津潍高铁建设。同时,深度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支持服务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天津市贯彻落实<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指出:“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枢纽港口。”

2014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三地携手发力,调结构、促转型、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在大气治理领域采取多种手段,取得长足进展。

2014年以来,北京扎实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加快补齐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点7000余个。

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两翼齐飞。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为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而提出的。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展现出勃勃生机,标志性建设项目稳步实施。如今,俯瞰北京城市副中心,蓝绿交织的底色格外醒目。水清岸绿的河湖,生机盎然的森林公园、休闲绿地,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崭新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自2017年以来,河北雄安新区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京雄城际全线贯通,“四纵三横”对外高速公路骨干路网全面投入使用,雄安商务服务中心正式投用。

京津冀协同促发展,区域发展指数持续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为138.9,较上年提高7.7点。其中,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是主要支撑力量,三个分指数分别为153.0、153.0、141.6;开放发展和绿色发展指数提升较快,较2020年分别提升19.9和8.5,是推动总指数上升的主要因素。

从区域协调看,随着交通一体化深入推进,三地空间联系日益密切,京津冀区域空间联系强度较2020年上升11%。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格局积极推进。2021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350.4亿元,较上年增长1.0%,中科院、天津大学、钢铁研究总院等13项京津重大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落地,项目数占河北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总数的五分之一。

从对外贸易看,2021年区域货物进出口总额为687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5.5%。其中,北京为4709.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0%;天津为1325.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4.7%;河北为838.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1%。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三地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指数均大幅提升。

202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100家以上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提质。保持千亿元以上投资强度,实现三大文化设施建成投用,确保行政办公区二期竣工,启动第二批市级行政机关搬迁。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协调联动水平进一步提高,携手津冀共同打造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近五年来,天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突破,一大批企业和项目、创新资源在津布局,累计注册企业5080家;“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小时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天津要加快推动北京创新资源与天津研发生产转化优势互补、紧密衔接,有效贯通区域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建成“轨道上的京津冀”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河北要加快“三区一基地”的建设,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抓好曹妃甸区、渤海新区、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等重点平台建设,推动一批疏解项目落地,廊坊临空经济区完成投资360亿元以上。加快石衡沧港城际、承平高速等项目建设,力促津兴城际建成通车。加强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推进首都“两区”建设。用好北京资源市场,支持石家庄、廊坊等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在环京地区谋划建设一批康养养老项目和蔬菜生产基地。与北京联合制定示范区实施方案,加快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