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服务遍城乡

文化服务遍城乡

首都北京,是文化底蕴厚重、文脉绵长的文化福地。近年来,伴随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脚步加快,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也在以更便捷、更丰富、更均等的方式,满足市民享受文化中心建设成果、充实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今年1月1日,《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正式施行,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重要保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治理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与此相呼应,首都公共文化建设佳音频传,新空间、新服务、新活动不断涌现,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效能不断提升,群众在家门口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更加便捷。

新设施、新空间创造新可能

回龙观地区有常住居民约40万,其人数远超一般街道的规模。但此前片区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却比较匮乏。直到近日,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内的体育健身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剧场、昌平区图书馆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分馆相继开门迎客,终于填补上了空白。

9月8日,秋雨入夜未停。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大剧场迎来开业首秀。话剧《你好,疯子!》十周年纪念版四场门票早已售罄。贺喜的花篮从停车场铺摆至一层大厅。19时不到,粉丝们就已在大厅内兴奋地购买剧目衍生品或在海报前留影……

“以前一到周末就往外跑,现在完全不用了。”9月9日,带着6岁女儿前来昌平区图书馆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分馆看书的田女士发现,几乎所有可外借图书均为三年内出版的书籍。“绘本也很多,而且不乏名作、获奖作品。再也不用开车几十公里去市中心借书了。”田女士说,孩子阅读能力成长很快,经常看、经常换是常态,家门口的公共图书馆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她对回龙观居住环境的满意度提高了一个档次。

对此,昌平区图书馆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分馆负责人李莉也深有感触。她说:“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首先要满足周边居民的需求,凝聚人气。”9月2日开门服务第一天,图书馆迎来6000余人次居民。据统计,9月2日至10日开馆首周,图书馆日均稳定读者约300人次,共外借图书7146册。

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总建筑面积为9.6万平方米,其中体育健身中心约3.8万平方米、文化艺术中心约2.5万平方米。9月8日晚开业的大剧场能容纳808个座席。“这里是营业性演出剧场,填补了回龙观地区的剧场空白。同时每年也会配合回龙观地区、昌平区、北京市开展相当数量的公益文化活动。比如今年的回天春晚,就将在这里录制。”昌平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化艺术中心内还有一座灵活多变的小剧场,座椅放开可容纳280位观众,座椅收起又是不同的文化空间。

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推进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北京在减量发展的背景下,充分挖掘存量空间,多渠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途径。新设施、新空间创造新可能,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工业园区闲置空间、交通枢纽、城市腾退空间被利用起来。东城区角楼图书馆、朝阳区北化机爱工场文化园区内的熹阅堂书馆、首都图书馆大兴国际机场分馆、西城区24小时城市书房、通州区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等应运而生,让这座古老的文化中心洋溢着青春范儿。

服务细、服务准带来高满意度

西城区广义街甲1号——从前的宝马歌舞厅,如今的广内街道文体活动中心。一层大厅内,广内街道文体科科长白芊芊伸出手掌慢慢拂过座凳立面的木料。“不行,有毛刺,会划伤衣裙,得打磨光滑。”几天后,她对验收结果依然不满意,凳子立面又加涂了一层清漆。作为一名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她的工作琐碎之极,也细致之极。

广内街道文体中心所在的华星大厦一层和地下一层,是街道于2017年利用背街小巷整治工作契机,腾退出的公共文化空间。

腾退后,到底要提供哪些服务,白芊芊说了不算,居民说了才算。“前期我们在核桃园社区、报国寺社区进行了民意调查,发放调查表200余份,得知居民对腾退歌舞厅和群租旅馆的支持率高达98%。”白芊芊回忆,之后又分别对辖区居民、社区文艺骨干带头人、项目周边上班族和住户以及路人,分批次进行了民意征求,并辅以现场观摩、现场调查、现场打分的形式对改建文化中心征求意见。

“累计收集到1000余人次的建议和意见,最终确定改建为文化中心,并要包含小剧场、排练室、阅读空间和社区工坊等。”甚至,空间采光效果、活动空间布局等细节也充分尊重居民意见。

墙上张贴的活动排期表格密密麻麻。“9月3日有科普讲座《超导》,9月7日有科普手工气垫船,9月10日有核桃园京韵艺术团的传统戏曲表演,9月11日有面向小朋友的气候拼图……”记者发现,最近两个月还从未出现连续两天无文化活动的情况。而这些服务内容,无一不是在回应居民的需求。

无论来自社区、街道工作人员的倾情付出,还是来自社会化运营机构的积极参与,细分居民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都是公共文化服务长久兴旺的根本。

由海归运营团队提供运营服务的东城区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27号院,针对辖区内老人多,买不到老花布、老花镜的烦恼,专设老物件商店。

西城区下斜街1号院东楼二层的广内街道图书馆,为回应居民让孩子放学后有一个阅读和写作业空间的需求,特地在馆内开辟儿童自习间,增设书籍杀菌机、自助借还机、自助查阅机,大大提高孩子们对图书馆的利用率。馆内100多盆绿植都是工作人员亲手栽种,就为让孩子们从书籍中抬起头时,可以看到一些绿色。

石景山区鲁谷街道尝试以“城市主理人”激发出居民的公共精神,让手绘帐篷、露天开麦、晒物市集、夏日影院等时尚文化活动纷纷落地。细致耐心的服务,让不少公共文化空间在社交平台上获得了近乎满分的高满意度。

舞台多、平台广提升艺术水准

8月21日,2023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歌唱北京——首届群星杯首都市民钢琴大赛”决赛在中央民族大学魏公村校区举行。送小选手来参加比赛的通州某中学音乐教师赵瑜,发现评委中有自己在首师大读书时的老师——高梅。“那种感觉很神奇,让我深感这虽然是个公益性、群众性比赛,却非常正规。”这样的感受伴随比赛进行,也越来越强烈。

在北京,无论是幼儿园稚童还是耄耋老人,都有展示自己艺术才能的舞台。贯穿全年的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分为歌唱北京、舞动北京、戏聚北京、艺韵北京、影像北京、阅读北京共六大平台,也为群众展示艺术才能、尝试文艺创作奠定了基础。“去年,我们针对群众文艺创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原创作品,还组织了专门的研讨会和节目辅导,共计百余次。”北京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而伴随《北京市公共文化保障条例》正式实施,北京也在全国率先诞生了“文化馆服务宣传月”。在今年的首届活动中,市、区、街乡、社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联动发力,以872项、5245场公益文化活动,覆盖了不同年龄、职业、兴趣爱好人群。

各区也在不断深挖区域特色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持续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东城区第一图书馆的“书海听涛”阅读推广项目,从设立至今举办活动共计5000余场,使60余万人受益。

西城区的白塔夜话、百姓戏剧展演、景山合唱节等品牌文化活动,持续焕发出区域文化活力。

朝阳区的“艺术朝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创文艺作品征集和展示,已举办到第九届,面向市民群众广泛征集歌曲、舞蹈、戏剧、曲艺、微电影、诗书画、综合等七大类作品,每一次比赛,都令参赛者获得指导与提高。

海淀区的“到人民中去——精品文艺演出进基层”、非遗进校园、万人合唱季、广场舞达人秀等活动,实现了从春到冬,高质量、常态化、不间断的文化供给,将名家请到家门前,也让百姓站到舞台上。

丰台区的相声乐苑自2008年至今坚持公益惠民,全年免费举办演出150余场,滋养曲艺爱好者。

房山区的“文化周末大舞台系列活动”已举办16年,被誉为房山人民自己的“激情广场”和“同一首歌”。

8月底刚结束比赛的第七届“多彩大兴 魅力绽放”群众文化风尚季之“大兴好少年”活动,暑期吸引全区400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充分激发了青少年儿童对艺术的创造力和热情,增强了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目前有群众广场舞团队过万支、群众合唱团队6000多支。未来,能提供给他们展示和提高的舞台将更加宽广。

数读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北京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成员馆457家,街道(乡镇)建有率达到100%。2022年“一卡通”办理读者卡46.4万个,文献外借710.1万册次、89.6万人次,归还图书671.8万册。

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市、区、街乡、社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四级公共文化设施7110处,覆盖率超过99%,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0.384平方米。

北京常年活跃于基层的群众文化团队已达1.7万支,参与人员近50万人。长期以来,北京市文化馆积极发挥文化志愿服务体系优势,依托北京团市委创建的“志愿北京”平台,实名招募了约5.1万名文化志愿者,基本实现了经常化储备、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育和项目化配置。

点评

建设公共文化新空间

北京做出引领示范

李国新

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是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北京走在了全国前列。

即将于9月13日开幕的首届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大会上,将推出全国十大公共文化新空间品牌。据悉,东城区“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位列其中。同时推出的11个全国公共文化新空间提名案例中,石景山区“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入选。9月14日,文旅部将举办全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交流会,东城区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27号院也将做案例分享交流,这都是北京公共文化新空间引领示范全国的一个缩影。

北京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在与城市更新、疏解非首都功能紧密结合上创造了经验。如“美后肆时”、角楼图书馆、王府井图书馆、胡同博物馆、东苑戏楼、南阳·共享际等,一大批在城市更新改造中诞生的公共文化新空间享誉全国,体现了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与服务的北京特色。

北京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在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方面也做出了新探索。新空间纳入总分馆体系、委托社会力量对新空间整体或部分项目运营管理、新空间连锁式运营管理、公共文化机构与社会力量合作运营管理等,一系列具有改革创新意义的做法相继在北京出现,为公共文化新空间可持续发展探索了路径。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