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祁述裕:“第二个结合”的内涵、价值和意义(4)

三、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怎样推动“第二个结合”,怎样对“第二个结合”涉及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认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需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是反映社会进步的晴雨表。比如,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起点是重新发现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这一时期强调以古典为师,思想空前活跃,人才辈出。可以说,文艺复兴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在谈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恩格斯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很好地发现传统、发掘传统的价值,对社会进步就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唐宋时期有一场由韩愈、欧阳修领导的文化运动——古文运动,强调取法古文。韩愈曾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因为唐代盛行骈文,对华丽辞藻的追求胜于对内容的追求,而韩愈则厌恶这种文风,于是他倡导要学习古文,表达方式言简意赅,内容至上,文风质朴。这场古文运动对此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是盲目崇古、复古也会带来灾难,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不少见。比如,王莽的“托古改制”,就带来了社会灾难。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这种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因此,传承传统文化有进步的作用,但是盲目崇古、复古则会给社会带来灾难。

从学者的角度来看,有几个问题是在研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加以思考的。

第一,既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共同点,也要讲清楚不同点。要加强学理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话,找到结合点、互补点,这是学术界要完成的重大课题。比如,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些就是共同点。同时,也应该讲清楚他们之间的不同点,比如所处的时代不同。

第二,要科学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迫切需要科学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以儒家文化为例,儒家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那么儒家文化如何服务于当代社会?比如,强调“修己”,学习“做人”,注重人的内在自觉性和自我人生境界的提升,强调个人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注重理想人格的自我锻炼,这样的儒家文化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积极的文化因素,是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最有生命力的地方。

孔子说,“仁者,人也”,仁作为一种品德,是人的本质。孟子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说的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若无这四端,便不配称其为人。这些都是一个人的人格道德,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做人的道理。这些在当代社会依然非常有价值。

6552dc77f3e8fabeee229d54

远眺北京钟鼓楼(1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第三,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三点: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秉持开放包容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然,怎样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这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