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魏鹏举: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人文经济学观察(3)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命题,这一重要命题必须基于对我们自身文化的深刻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这是我们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生动能。从人文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着中国经济发展何去何从的问题。中国能否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的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人文经济学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作为研究者,我对此很有信心,我们一定能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一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现代经济发展之路。     

第六,首都是人文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首善之区。文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有机结合,不能分开考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北京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要自觉传承发展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国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发力点。北京要通过文化的力量带动整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在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方面,北京要推动与中华文明相匹配、相协调,且能相互赋能的现代化经济的发展。

二、北京在全国人文经济发展中的定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出过7份城市总体规划。总体上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定位几乎没有发生过变化。1953年《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确定首都性质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同时还必须是大工业城。1958年完成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文化中心”变为“文化教育中心”,将“大工业城”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基地”。1983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北京的性质定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不再提“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工业基地”。1993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重申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党中央在批复中提出:“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将北京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和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所以,尽管这版规划中没有明确提出经济中心的定位,但提出了“经济繁荣”的要求。

进入21世纪,2004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规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这版规划更凸显了北京的文化特质。尽管规划没有给予北京“经济中心”的定位,但对于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视是增强而非削弱了。北京越发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经济业态。2004年以来,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北京拥有深厚的文化资源,活跃的文化消费市场,以及开放的对外政策。纵观全球后工业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最新一版的城市规划,也就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北京的定位是“四个中心”。新版规划虽然没有过多谈论经济建设问题,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文经济学”的概念给我们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推动文化建设,要考虑如何让文化与其他领域更好融合,如何发挥文化赋能作用。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