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毛泽东同志的调查研究为例。毛泽东同志为了解农村情况,曾做了系列性的调查研究。《中国佃农生活举例》是毛泽东同志留存最早的农村调查报告,展现了一个世纪前农户家庭详尽的收支记录。毛泽东同志通过对张连初家庭情况的摸排核算出:如果没有天灾人祸,这户佃农“收支相抵,不足一十九元六角四分五厘五”。
在《兴国调查》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发现,当时的兴国第十区,占总人口百分之六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八十的土地,贫苦农民要遭受地租、高利、税捐等多种剥削,“贫农百分之六十房子不够住”。这样一个简单的数据表明,在兴国县发动土地革命,贫农和中农是我们要争取的中坚力量。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同志通过农会组织发现,农民对于革命的态度是分化的。当革命刚刚开始时,一些富农、中农的态度是消极和犹疑的;当革命形势好转后,他们就又转变态度,想方设法地要加入农会。所以,通过系列调查,毛泽东同志了解了当时农村的阶层情况、土地占有情况,以及对待革命的态度等情况。我们逐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革命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调查研究始终是党中央把握我国国情的重要方法。1956年,毛泽东同志写就历史名篇《论十大关系》,这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力作。关于十大关系的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从1956年2月起用一个半月时间听取了中央34个经济部门的工作汇报,并经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概括出来的。
从1978年1月到次年2月,邓小平同志频繁出访考察,为最高决策层科学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梳理并锚定中国前行的航向校准了方位。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他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是“小康之家”。通过在全国各地展开调研,我们将“小康”的标准定为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争取达到1000美元,最低达到800美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扎实的调查研究密不可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比如精准扶贫理论,就是对世界减贫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而这一理论也是在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得出的。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依靠调查研究,了解自身国情。
第三,调查研究是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第一条侧重于改造我们自己,第二条侧重于改造社会,第三条则侧重于改造我们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世界上所有的政党都产生于社会,中国共产党人也不例外。但是中国共产党与国家、人民的关系,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很多西方国家是先有国家再有政党,我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的。
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如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进行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如何进行调查研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