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刘宗迪:《山海经》与中国创世神话(2)

四、大地山川的创造

关于地的起源,在中国神话中,大禹被视为造地之神。我们通常知道大禹是因为他的治水事迹。在尧舜时期,一场大洪水发生,尧舜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理。鲧采取了修堤坝、堵截的方法,但最终失败并被处死。随后,大禹接替父亲,他吸取教训,不再单纯堵截,而是通过疏导河流,先排放洪水,成功治理了洪水,成为了著名的治水英雄。然而,实际上大禹的神话不仅仅与治水有关,他还参与了创造陆地的过程,被称为造地之神。

《山海经》中的记载表明,大禹和他的父亲鲧最初是通过布土来创造陆地,使人类和各种生物有了居住的地方。这个世界在古人眼中原本是一片洪水,这种洪水被理解为宇宙洪荒之水,反映了古人对世界从无到有的一种想象。

《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名为息壤的神奇土壤,它可以无限膨胀并创造出土地。鲧未经上帝批准就偷了息壤来填洪水造地,这使得上帝愤怒,命令火神祝融杀死了鲧。然而,鲧死后三年,他的尸体中生出了儿子禹。禹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继续完成造地的任务,并最终救赎了九州。

因此,按照这个解读,鲧和禹不仅是造地之神,他们的治水行为实际上是为了创造适合居住的土地,他们是创世之神。这个故事揭示了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和人类生存环境形成的神话理解。同时,这也反映出不同文化中关于世界初始状态为洪水的共同观念,如基督教和印度神话中的描述。

据《山海经》记载,大禹派神祇坚亥步量天地的东西长度为五十万九千八百步,在古人心目中这就是大地的规模。《中山经》中则提到了大禹对天下名山、河流、铜矿和铁矿等自然资源的统计和记录。古人认为《山海经》是大禹带领伯益和后稷考察各地资源后所写的,记录了可供种植的土地和可利用的资源。尽管现代人知道《山海经》并非大禹所写,但大禹被视为创造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即“禹迹”。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建设和破坏往往是并存的,就如同神话中的创世和破坏一样。无论是神话还是现实生活,总会有建设者和破坏分子的存在。在大禹造好地后,共工的臣子相柳(又名相繇)破坏了大地,将其变为一片腥臭的沼泽。相柳被描绘为九头蛇怪,其每个头都能吞下九州,并将它们吐出变成沼泽。大禹杀死了相柳,但其血液也污染了大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禹筑高台、挖泥土垫高地面,最终在洪水中造出了九州。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大禹治水的原始神话版本,其中相柳代表了洪水灾害。类似的英雄斩杀多头蛇怪的神话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有出现,如希腊的赫拉克勒斯斩九头蛇许德拉、苏美尔和巴比伦的英雄杀七头蛇或九头蛇,以及日本的须佐之男用剑杀死八岐大蛇。这些多头蛇怪都象征着洪水灾害。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后来的发展中变得更加具体和现实,与洪水泛滥和疏浚江河有关,但这已经是战国时期以后的传说版本,此时神话色彩已经淡化。《山海经》中的描述则更接近大禹治水神话的原始面貌,更具神话色彩。

五、人类的创造

在最早的《山海经》记载中,女娲并非通过泥黄土造人,而是从她的肚子里(古人认为肠代表肚子或子宫)生出了十个神,这十个神被认为是她的第一代子孙。这个故事非常简单,可能是因为《山海经》原本是根据图画进行叙述,而图画无法展现复杂的情节。尽管现在的记载只剩下只言片语,但女娲被视为中国人心目中的人类之母,是先人心中人类的创造者。这一神话在后来的《楚辞》《天问》和《淮南子》中也有提及,但描述较为简单,直到东汉时期才出现了女娲用泥黄土造人的说法。总的来说,女娲造人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元素,反映了古人对人类起源的思考和想象。

而我国夏商周三代的造人神话的记载也很有意思。夏人的始祖母是涂山氏,她与大禹在野外结合后怀孕。由于大禹忙于治水,他们约定在听到鼓声时相见。然而,涂山氏因思念大禹而在约定日期之前去找他,却看到大禹化身为巨熊正在挖河。受惊的涂山氏变成了一块石头,大禹对着石头喊话后,石头裂开,他们的儿子启(夏启)诞生。商人的始祖母是简狄,她和妹妹在野外游玩时看到一只燕子下的蛋,简狄吃了这个蛋后怀孕,生下了商人的祖先契(商契)。周人的始祖母是姜原,她在结婚后一直没有孩子。一次在野外郊游时,她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并踩了上去,随后怀孕,生下了周人的祖先后稷(又叫弃)。

这些神话故事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起源的想象和解释,强调了母亲的角色,而父亲则通常被描绘为神秘或非人类的存在。这些故事在古代被用来解释生命的起源,而现在则更多被视为文化传统和神话传说。随着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类起源有了更为科学的理解。

《山海经》中还讲述了关于西王母的神话。西王母被认为是死亡之神,负责管理亡灵和决定人的寿命。她住在昆仑山上,形象被描述为半人半兽,拥有豹尾、虎齿和蓬乱的头发,但戴着华美的头饰。西王母的主要职责包括掌管厉鬼和五残。厉鬼是指无人祭祀的人死后变成的恶鬼,而五残是一颗象征战争的星。这两个元素都与死亡有关,表明西王母是主管人间死亡的神祇。人们死后或成仙后需要向西王母报到,只有经过她的检阅和批准才能成为神仙。如果生前作恶,则无法成仙,灵魂会前往阴间。因此,西王母在神话中扮演着决定人类生死和灵魂归宿的重要角色。

《大荒经》中也提到了西王母。在西方有一座西王母之山,山上有一个叫做沃之野的地方,这里极为美好,人们食用凤凰下的蛋,饮用天降的甘露,所有的美味都能得到满足。这个概念与民间故事中的神仙赐予宝物,满足人们愿望的情节相似。

西王母不仅是死亡之神,负责接纳亡灵并决定人的寿命,同时也是丰收和收获之神。在汉代的墓葬画像中,西王母常常出现在坟墓里,象征着接纳亡灵进入天国成为神仙。她身边常伴有代表长寿的九尾狐和捣药的玉兔,手持灵芝草。

尽管西王母是主管死亡的神祇,但她也掌管不老药和不死药。传说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不老药,但被嫦娥偷吃,这就是嫦娥奔月故事的一部分。这些故事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形象。西王母既是带来死亡的神,也是掌握生命和长寿秘密的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具有重要地位。

六、文明的创造

《山海经》中的创世神话不仅包括自然世界的创造,如造天造地、造日月星辰和大地,还包括文明和社会的起源。《山海经》中提到了各种发明之神,如发明歌舞、钟鼓、船、车、剑等各种工艺以及牛耕的神。其中提到了一位名为“般”的神,被认为是后来被称为鲁班的工艺祖师爷的前身。鲁班被误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但实际上可能原本是一个神祇,就像大禹一样,最初也被视为神祇,后来被误解为历史人物。

这些发明之神带来了文明,对中国和华夏民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创造了我们所知的世界。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文明起源和科技进步的理解与崇拜。

七、神话的宇宙观

《山海经》被视为一种宇宙观,其中的《大荒经》和《海外经》就像一幅地图,展示了大禹创造的宇宙的样子。这个宇宙复杂多样,包含各种国家和神祇。世界的最基本结构是一个中心和四方,《山海经》中清晰地呈现了这一结构。中央是昆仑山,被认为是大地的中心,也是众神居住的地方,被描述为上帝在人间的“紫禁城”。当上帝从天上下来巡察时,他会在昆仑山的宫殿中停留。管理昆仑山的神是陆吾神,其形象为人面虎身。

《海内西经》中也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山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央和天门,位于中国的西北方向,因为古人观察到日月星辰似乎向西北移动。昆仑山上有一个宏伟的宫殿,被称为“昆仑之虚”,面积广大,城墙高耸,只有神能进入。宫殿中有九口玉制的井和九座城门,每座城门由人面虎身、有九个脑袋的开明兽守卫。昆仑山是众神居住的地方,其中包括一颗巨大的神禾,可能是五谷的种子来源。后羿是唯一能登上昆仑山的人,因为他是由上帝派到人间的神箭手,任务是帮助人们降妖除魔。为了保证后羿完成任务后能重返天界,他需要通行证——不死药。西王母给予后羿不死药是为了让他在完成任务后能够回到天上,但不幸的是,不死药被他的妻子嫦娥偷吃,后羿无法返回天界,最终留在人间成为国王。这个故事与之前的创世神话和宇宙观相联系,展现了古人的世界观和对神灵、天地关系的理解。

宇宙世界不仅具有空间性,也具有时间性,表现为一年四季的变化。这四个季节分别由四位神祇掌管:春神句芒住在东方,带来温暖的东风和春雨;夏神祝融住在南方,带来炎热的天气和凉爽的南风;秋神蓐收住在西方,带来金风送爽;冬神禺强则与寒冷的西北风相关联。这四位神祇——句芒、祝融、蓐收、禺强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并负责分管四方的风和四时的气候变化。这种观念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并且在商代甲骨文中也有体现,表明这一信仰和神话体系历史悠久。这些神祇和四季风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对天地秩序的探索。

古人也认为中国的四方被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的海神守护,这些海神后来演变成了四海龙王。此外,还有掌管风、雨、雷、旱等自然现象的神祇,如风神、雨神、雷神和旱神。

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也被视为正义与邪恶的对抗,其中蚩尤是破坏神,带领风伯雨师引发自然灾害。黄帝借助女魃的力量战胜了蚩尤,女魃因此成为了旱魃的象征。至今,人们在干旱时仍会举行仪式驱赶旱魃以求雨。

《山海经》记录了许多山和居住在其中的神祇,这些高山大川被认为是神灵的居所,人们相信它们的风云变幻由神操控,因此会在山上建庙或设立祭坛进行祭祀。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神灵的崇拜。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