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强国讲堂】向勇 | 文化强国建设:历史、现实与未来(3)

三、走向文化自强:文化强国的未来求索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大家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在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谈了五个方面。

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高度一致的。

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一个条件就是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也需要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

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2023年6月,由中宣部主办的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论坛主题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第一,文化为根,创意拓维。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守正创新的中华特色与开放自信的世界视野。具体来看,不仅要表现为时间上的与时俱进,也要表现为空间上的界线突破,尤其是国际空间的突围。我们要抱有开放的视野和宽阔的胸襟,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推进中华文化的世界性贡献,在充分保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基础上,展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携手共创人类共享的世界文化和世界文明。

第二,文化惟新,创意融合。人类文明就像一条奔涌向前的滚滚长河,始终生生不息,充满生命的活力。冯友兰曾说,人类的文明好似一笼真火,古往今来对于人类文明有所贡献的人,都是呕出心肝,用自己的心血脑汁为燃料,才把这真火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要坚守传统,不要陷于封闭固化的守旧思维;我们要以改革的勇气和开放的视野创造绵延不绝的新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新时代的文化结构是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它的三个点分别对应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再现、外来文化的本土创化和贴近时代生活的文化创生。

创意融合体现在创意生活、创意生产和创意生态的全面融合上。文化传承不仅表现为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更表现为传统产业的文化升级,要满足生活在当下的我们的审美的价值偏好和精神需求,文化的创新要善用新技术的融合手段和新市场的融合机制。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为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载体和创意融合的便捷途径,文化数据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文化资产。数字文化成为数字社会演化的底层逻辑和思维范式,数字数据成为数字创意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的生产资料,数字平台成为数字商业创新的新模式。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数字转型的时代特征,推动数字创意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时代主流。文化强国建设要构建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数字装备与网络构架,推动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等数字平台的创新建设,使之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意引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对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第三,文化固本,创意开新。物质与文化相互作用、交相生辉。共同富裕的物质进步不仅有利于文化的繁荣,文化强国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也成为经济增长和民生福祉的动力之源。当前,新兴技术正在加速升级,原有的社会阶层和劳动方式正在发生分化、转型和重组。新时代的文化强国建设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注重民生导向,加强文化治理,更加重视不同团体、不同行业的文化培育,激发全民的文化原创力,打造新时代的文化艺术精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构建文化产业全要素市场,提高文化创新力,加大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平台对于个人的创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赋能作用,超级个体经济模式崛起,无论是网络短视频、直播带货,还是新地摊经济,都构成了一种新型个体经济形态。“平台+个体”成为新时代新型就业的主要形式,平台的赋能功能和个体的符号价值成为新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具有IP价值和个性符号价值的文创个体,成为灵活就业、微型创业的新型劳动者,也成为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很多新业态的开拓者。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各级政府大力培育创意型、社区型、工匠型、创业型的创客文化,建立创意构想与生产制造之间的转化平台,促进创意想象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构建支持全民创意创业的生态体系。

第四,文化共享,创意共生。共享是数字时代的文明本质,互联网经济就是一种共享经济。文化成果的共享,不仅表现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普惠性和便利性,也体现为私人文化产品对社会效益和文化品质的坚持。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发展文化产业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文化共享在文化生产过程中表现为创意共生。创意共生包括其主体单元、协作模式和社会环境。共生型社会的发展特点包括互为主体性、效率协同性、生产灵活性、整体多利性。文化强国的创意主体单元具有多元化、多层次、跨领域的特点。文化事业单位、大型文创企业、小微文创企业、自由文创业者等,成为文创生态体系的创意物种。这些创意物种分布在创意生态圈、创意价值链和创意产业群等社会环境中的不同位置,以共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创意纽带,以鲜明的故事和鲜活的形象为创意资本,以多元的价值演绎和复合的商业变现来实现全产业链的协作模式。

人文化成,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建设的根本动力,是政治建设的内在基础,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定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力量。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