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陈静:《淮南子》——一部丰富的百科全书(3)

(七)阴阳五行的分类方法

《天文训》《地形训》《时则训》都隐含着以阴阳五行为基底的结构。《天文训》认为,“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天释放阳气,地释放阴气,阳施阴化,万物得以生长。《天文训》以阴阳的撞击来解释雷霆的发生,把天上飞的都归类为阳,把水里游的都归类为阴,并在以阴阳五行分类的基础上,建立同类相动的原则。《淮南子》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要归类到阴阳五行的某个类别中,也就是说,一切现象都具有阴阳五行的某一个属性,同类事物之间会相互影响,这个影响就是所谓的同类相动。《地形训》提到的“九州”“八风”,同样遵循这一分类原则。

五方与五行四季相配合,东方属木,对应春天;南方属火,对应夏天;西方属金,对应秋天;北方属水,对应冬天;中央属土,对应季夏。以这样一种分类方法,《淮南子》将万事万物联系起来。这个分类系统意味着整体与秩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阴阳五行的分类系统逐渐走向成熟。这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这个分类系统为事物安排秩序,建立秩序意味着建立一种生活方式。到汉代,这个分类系统已经应用到天文、地理、时节等方方面面。

经过现代思想的熏陶,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这套分类系统及其形成的基本秩序。从知识的角度看,化学、物理、生物,以及人工智能都不是阴阳五行能包括的;从价值观念看,自由、民主、人权、宪政等观念与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也不匹配。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阴阳五行的分类方式在中国古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的完整与统一”这一信念的形成过程中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淮南子》同一时代的典籍几乎都在表达着类似的观念,比如《吕氏春秋》的十二月纪和《礼记·月令》中都有与《时则训》相近的内容。

(八)秩序

《淮南子》第一篇《原道训》追溯“道”的本源,以“道”为一切的根据;第二篇《俶真训》肯定人性本真,对“人为”的负面影响进行批判。这种论述追求的是“道”和“真”,而“道”和“真”超越分类和秩序。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肯定秩序,秩序井然与温馨和谐是儒家的理想。道家认为,有秩序就有失序,而历史经验显现的正是秩序被破坏后的各种不幸,而且秩序的破坏还会愈演愈烈。《淮南子》站在道家立场上认为,历史是一个既进化又退化的过程,伏羲时代自然而和美,黄帝时代井然有序,之后就进入一个失序的状态。所以,道家看到的是有序与失序的循环往复。道家追求的理想状态是,回到秩序建立之前的伏羲时代。那个时代不分彼此,没有差异,自然没有建立在差异之上的秩序,也没有秩序被破坏后陷入无序的混乱。无序是混乱,混沌是和美。《淮南子》认为,我们要克服失序的混乱,进入和美的混沌。混沌时代是在秩序建立之前,“人人皆同然”的美好时代,实现这样的和谐才是符合“道”的。

(九)类应与精通

《览冥训》讨论的是超越分类的问题。“精通”相对于“类应”,“类应”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同类相动,也称同类相应。“精通”是超越分类和“类应”的直接感通,尤其指与天或“道”的直接感通。

开始读《览冥训》时,我没有读懂,不是读不懂文字,而是看不懂逻辑。《览冥训》开篇讲了许多故事,比如师旷奏乐,招来风雨;一名女子哭天抢地,引来雷电;武王伐纣时大喝一声就把河里兴风作浪的波涛之神镇住了;鲁阳公和别人打仗时,举起戈向天怒吼,西沉的落日再次升起。这些故事都很有意思,但我不明白讲这些故事的逻辑。

读得多了才看出行文的逻辑来。这些故事要表达的是“精通”,即一个专注的、急切的、悲愤的、无比强烈的精神呼吁或者行为,对于天或“道”的直接感通。在一般的经验世界里,事物以“类应”的方式相互作用。然而,“精通”在“类应”之上,所以这些非常现象不在“类应”的范围之内。

《览冥训》前面讲述“精通”的故事,传达“精通”的观念,再将这种观念对应后面的历史叙述,强调要将秩序建立之前的伏羲时代作为理想标杆。这是《览冥训》的行文逻辑。

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淮南子》的行文逻辑。《淮南子》的篇目安排大有深意。《原道训》建立起“道”生天地的宇宙论;《俶真训》建立起存“真”去“伪”的人性论;《天文训》《地形训》《时则训》建立起分类和秩序的观念;《览冥训》建立起超越“类应”的“精通”的观念。《淮南子》的著述宗旨是既要言“道”又要言事,在前六篇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道”与事相互呼应的态度。

(十)《主术训》

《主术训》讨论政治治理的方法与原则。“主”指政治共同体的领袖,“术”指的是方法和原则。

(十一)《兵略训》

《兵略训》是一篇军事专论,重点讨论用兵的战略战术,对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人心向背对于战争胜负的影响,也有深刻论述。《兵略训》还描述了战争的礼仪,比如国君如何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将军,将军领命之后如何出门离开住宅。

(十二)《道应训》

《道应训》讲了56个故事,大部分故事讲完后,会引用一段老子的话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道应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论述了“道”的具体应用。

(十三)《人间训》

《人间训》与《道应训》的行文方式类似,都讲述了很多故事。《人间训》讲故事的方式是两个故事一起讲,讲一个损之有益的故事,就再讲一个益之有损的故事,讲一个“欲与利之,适足以害之”的故事,就再讲一个“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的故事。通过这样讲故事的方式,《人间训》表达的是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十四)《精神训》

《精神训》是中国古代第一篇也是唯一一篇以“精神”为标题的专论。《精神训》谈论的“精神”与我们现在说的精神含义不同。我们现在理解的精神,与物质相对;《精神训》的“精神”,与骨骸相对。

《精神训》探讨人的生命现象,认为人的精神来自天,骨骸来自地,人死之后,“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各自回归来处。人应当修养生命,而修养生命最重要的方面,是以“清净”为原则来修养精神。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