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理论成果在体系化、学理化方面日益完善的实际,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摘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今天我们围绕“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主题,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第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读懂中国关键是要读懂中华文明。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省,考察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在考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习近平总书记自信地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希望大家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理论成果在体系化、学理化方面日益完善的实际,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无论是在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中,还是在当今时代、当今世界的现实环境中,中国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道独特的景观。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但历史并不是线性前行的。中国出现过盛世和治世,也出现过衰世和乱世。魏源以史经世作为《圣武记》的核心内容,“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是这部著作对清朝这个所谓的“天朝大国”的形象描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历史长河出现了急转弯,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是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要特征。“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是中国仁人志士发出的“天问”。但是,无数仁人志士没有找到“天问”的答案,也没有找到中国的出路。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篇著作中指出:“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的。而中国共产党则从自己建党的一天起,就把这样的两重任务放在自己的双肩之上了。”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何谓强国?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何谓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体而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意蕴和旨归就是,在宽广的世界视野中,使中华民族重现曾经拥有的辉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引领时代浩荡潮流;在悠远的历史视野中,使中华民族重塑自己的样貌,在21世纪凤凰涅槃、浴火再生。在这层意义上看,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

何以中国?新时代新征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必将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关键词。这是历史逻辑、现实建构和未来指向使然。“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今日之中国是昨日之中国的延续,是明日之中国的奠基。“何以中国”之根源是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是今天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明,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创造文明,是全人类担负的共同责任、共同任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文明是一个历史的、实践的、整体的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开化、进步状态和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

当今时代,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避免片面发展,已愈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在一般意义上,文化和文明指的都是人类的创造物,二者甚至可以作为同义语使用。但在实质意义上,文化是一个涵盖性更大、包容性更强的概念,可以有正向、负向、中性等不同指向,而文明的唯一指向则是进步,它深深铭刻着积极成果的烙印。辩证地看,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正是基于此,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人猿相揖别,不过几千寒热。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文化,创造了文明。2019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向意大利总理孔特谈起看待发展变化的“中国视角”时指出:“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观同时也是空间观,其基本内涵就是世界观、文明观、劳动观、奋斗观。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认为,中国从来不只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一论断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完全准确的。从现实空间来看,中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可谓地大物博。从时间维度来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可谓历史悠久。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时代,中华文明从各区域同时独立并起,多线发展,相互影响;到夏商周三代,中华文明已进入早期发展阶段,并表现为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在世界文明谱系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文明是唯一赓续不断、绵延不绝的古老文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第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了以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为主要代表的创新性智慧成果和标志性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智慧、勤劳的中国人民有过许多重要发明和创造,不胜枚举。关于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要贡献,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恩格斯也指出,一系列的发明都各有或多或少的重要意义,其中具有光辉的历史意义的就是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所有这些发明,都大大促进了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以相同的步伐随着工业前进。

第二,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了汉字,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不朽名篇,凝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指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依然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传统文化。一种文化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并不只是因为它历史久远,而是因为它历久弥新。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是世界上保留历史记忆最为丰富的国家,浩瀚的历史文献是中华文明的表征,其包罗万象的内容是中华文明进步的印证。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指出:“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文字符号是人类文明起源的痕迹,成熟文字则是真正开启人类文明的记忆符号。《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四书五经”、《史记》《永乐大典》《齐民要术》《黄帝内经》《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甘石星经》等典籍,饱藏着取之不尽的文明智慧,深蕴着用之不竭的实践义理,是解开中华文明延续密码的历史文化钥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第三,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了古代制度文明建设的可贵探索。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肇始,是由原始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发展转变的尝试。以夏商周的分封制为开端,中国先后建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三公九卿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政治制度;实行井田制、贡赋制、编户制、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经济制度;实施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用人制度;推行府兵制、募兵制、禁军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等军事制度。这些制度,规范了各层级管理行为和全社会秩序,维系了国家权力正常运行,为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安定、推动文明教化、维护国家统一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荀子提出,“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中国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当时制度设计的先进性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特别是中国古代丰富的典章制度,涉及社会规范、文化制度、刑罚政令、行为方式等各方面,在今天仍然具有调治人心、惩恶扬善、保护生态等价值和意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譬如,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并积累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治吏经验。“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是我们对待历史和文化应有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做法。

第四,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很早就与其他文明进行对话和互鉴。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等,都是中华民族对外交往交流的积极活动,传递出“美美与共”的强烈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是一个整体。当今,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倡导弘扬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三才”思想高度契合。人在促成天与地交合、天长地久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思考。站在生生不息的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高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强大底气、历史主动和坚定自信。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本质而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是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

第一,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既不同于中华文明的传统形态,也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突出的历史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把握同样如此,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才能更有效地构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相对中华文明的传统形态,二者共同构成了统一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华文明的传统形态,特别是对作为中华文明智慧结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为世界古老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有其自身演变的历史过程。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华文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我们找到了赓续中华文明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推进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使中华文明的发展有了新方向。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本性,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和独特理念,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显著的中国特色,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立足之基。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具有高度契合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提供深厚的文明根基。

第二,从现实维度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既不同于现代文明的西方形态,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文明的其他形态。与古代文明不同,现代文明是由现代化所开创的,而现代化又是由工业化所助推而实现的。从文明的社会形态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而不是资本主义文明。从文明的技术形态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工业文明,而不是农业文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从文明的社会形态看,还是从文明的技术形态看,同一类型的文明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形式和国家形态。比如,在古代文明(或者说农业文明)中,存在着古印度文明(或者说农业文明的古印度形态)、古埃及文明(或者说农业文明的古埃及形态)等不同形态;在现代文明(或者说工业文明)中,也存在着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或者说工业文明的美国形态、英国形态等)、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或者说工业文明的苏联形态、中国形态等)等不同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所创造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现代文明(或者说工业文明)的一种全新的具体的民族形态——中国形态。这一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亿万中华儿女共同开创的一种现代文明新形态,即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形态。它既不是西方现代文明的翻版,也不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文明的再版;它既具有现代文明的共同特征,更具有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特色。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基础上,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融合的结晶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明成果。作为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主张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是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文明,是倡导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文明,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代文明。它不仅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所共同面临的诸多难题,而且展现了一幅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新文明图景。作为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能够有效消除资本逻辑宰制下的物质主义、贫富分化、社会冲突、生态危机等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痼疾,而且能够深刻总结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有效克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文明的内在弊端。

第三,从未来维度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既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超越形态,又是世界文明的未来形态,代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方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内在痼疾的全面克服和实际超越,又是对社会主义文明的接力赓续和重大创新。它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样本,而且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一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借鉴吸收了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而且致力于解决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为此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大力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为当今世界走出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困境指明了方向,开辟了人类文明未来健康发展的新道路。

作为现代文明的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了中华文明、现代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的内在融合和共同发展。中华文明,特别是作为其智慧结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底蕴;社会主义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本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这一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特征,不仅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而且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不搞文化霸权、不搞对抗的文明底色;这一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特征,不仅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而且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漫长的、世界性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项任务艰巨、充满挑战的伟大工程。也就是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一重要思想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是新征程担负文化建设新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这一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时代特征

1.新时代文化建设在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位置

在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既是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要力量支撑,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呈现崭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深刻认识文化对于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具有现实的物质基础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百余年宝贵经验基础上,特别是在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进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创造性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铺就民族复兴的文化底色。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以“九个坚持”概括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建设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的“七个着力”进一步明确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任务目标和着力点。“七个着力”,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3.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迫切需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迫切需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顺势而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放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中把握,放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宏大背景中审视,放在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历史长河中思考,放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推进,鲜明提出一系列重大创新观点,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又有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和要求,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坚持时代性与历史性相贯通、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相融通,既有深邃的观点、战略的谋划、科学的部署,又有正确的立场、清晰的思路、管用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逻辑性、创新性、人民性、实践性,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的科学理论。

新时代新征程,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构建新时代文化建设新格局,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答题,且必须答好,向时代和人民交上一份更加优异的答卷。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1.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引领

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贯通,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文化根基,明确了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奋斗方向,筑牢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基础。

坚持凝心铸魂,筑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共同思想基础。从文化角度看,“民族”是具有同一文化背景、分享同一文化传统、认同同一文化价值的共同体。因而,立足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趋向,“中华民族”这一命题内在蕴含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趋向,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本质上也承载了中华民族凝心聚力、团结奋进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实践趋向。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显著提升,团结奋斗推进民族复兴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稳固。

2.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理论引领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创新中形成,具有独特的理论优势和鲜明的实践品格,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理论遵循。

文化是人类对世界的改造活动,是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辩证统一。文化不仅服务于人,还促成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深化了对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一般性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特殊性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实践,取得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等一系列重大实践成就,积累了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等重要实践经验。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是源自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伟大创见,将继续指导新征程上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坚持守正创新,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基于时代发展方位创新推动二者的结合与融通,是中华民族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文明进步的独特优势。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理论引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

3.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精神引领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独立自主的生动印证,有力巩固了中华民族建设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坚实的精神保障。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独立自主的智慧结晶。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化主体性则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在精神上实现独立自主。独立自主的文化能够赋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动力,能够激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从而反作用于其物质文明建设。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不断保持和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历史。文化主体性造就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历经艰难险阻仍独立自主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汇聚了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独立自主的智慧,是巩固文化主体性最生动鲜活的当代实践。

坚定文化自信,在“两个结合”中巩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而文化自信正是来自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形成对“两个结合”的自觉,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者的结合,才能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形态。“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断坚定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也不断巩固和加强。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怎样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怎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充分把握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大成就和地位,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生成于中华文明沃土和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代表了全党的共同意志,更饱含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这就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进,完成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任务。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李颖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