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3)

加快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3)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高端论坛发言摘编

平行论坛一

一核辐射 两翼齐飞

——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

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认为,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是北京立都以来城市格局由“单中心”向“一主一副”空间格局的一次历史性转变。城市副中心总体设计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营城理念和国际先进经验,体现了世界眼光、中国特色,树立了中国现代化城市规划的新时代标杆。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具有五个方面宝贵经验:一是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新理念作为推动规划落地的根本指引;二是坚持高水平规划引领,自觉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四是推进城市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是顶层设计、高位统筹、市区协同是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坚强保证。

河北经贸大学原副校长、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武义青认为,建设雄安新区的目的在于通过集中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路径,优化调整京津冀的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引擎。设立雄安新区具有四个方面突出意义: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承载千年大计的历史意义;直面问题、弥补短板、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的现实意义;与时俱进、高点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义;积极探索、先行先试,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示范意义。雄安新区建设所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集中体现在: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城市框架基本拉开、雏形显现;白洋淀治理成效持续巩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增加;中央单位所属非首都功能集中承接。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石晓冬认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是首都功能的重要支撑区域,是京津冀城市群迈上新台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核心空间载体,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群的必由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应通过科学规划引领首都区域发展:在组织机制层面,搭建“三地共谋、多规合一、问题导向”的组织架构,编制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在技术思路层面,要体现首都功能、响应时代诉求、聚焦实施规划、发挥空间效能,通过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三圈嵌套”的空间组织架构,形成更为紧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副主任、研究员马相东认为,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三年多来,成功实现了从协作到融合的阶段性跃升,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了样板。踏上新征程,推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需要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发挥好三地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建立和完善自贸试验区内制度创新容错机制,实施更大力度先行先试,进一步发挥制度创新“头雁效应”;打破地区分割和隐形壁垒,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协同,形成要素高效流动集聚;充分发挥改革试验和开放平台作用,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张杰认为,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在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借鉴包容现代西方生产力理论的有益成分,完整考虑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所提出的创新理论。这一理论强调科技创新在国家生产创造活动中的突出地位、科技创新与产业链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发展之中的核心地位。借鉴该理论,北京应率先优化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布局,调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关系,聚焦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激发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京津冀地区谋划全要素生产率争取同比增长的新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