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6)

加快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6)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高端论坛发言摘编

平行论坛四

接续奋进 勇开新局

——携手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新图景

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认为,首都都市圈的平原新城发展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包括践行大国首都的特殊定位和要求、治理主体的复杂性及其影响、处理好增量与减量的关系、融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等。高质量推进北京平原新城发展,一要立足高位统筹,强化工作推进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机制;二要明晰战略职能,完善平原新城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三要加强区域协同,推进平原新城与中心城区、环首都外围地区内外协同发展;四要紧扣问题,完善针对性配套政策体系和建设标准;五要聚焦重点突破,健全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统筹推进模式。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李国平认为,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从六个方面把握新要求、展现新作为。一是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二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高质量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一核两翼”空间新格局;三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形成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四是加快构建“一心、三核、三带、多园区”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科学布局京津雄创新“金三角”;五是完善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加大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力度;六是积极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切实履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张耀军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在创新、协同、绿色、共享等方面成效显著。展望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后劲:一是健全权责利对等“新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跨区域、跨部门合作机制。二是优化人口布局“新空间”,继续着力打造京津冀地区“一核两翼”的空间格局。三是打造新质生产力“新引擎”,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主要载体,培育引领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和转化。四是发挥数据要素“新动能”,培育壮大数字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据要素跨地区、跨部门自由流动,发挥数据要素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作用。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刁琳琳表示,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一步融入了现代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网络的范围概念与时代背景,要求具备协同运作的国际网络化平台、高度集聚的全球功能性机构、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全球引领示范等核心特质,形成融入双循环格局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机衔接具有逻辑必然,二者可通过三条路径加以融合:一是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重塑为主线,畅通内部循环。二是以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为战略基点,激发内需潜力,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三是以扩大开放促深化改革,推动全面开放导向下的区域协同开放。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上海分院院长孙娟介绍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历程、举措和经验,认为长三角一体化根植于长江所孕育的深厚历史文化土壤,起步于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建设需求,又再度深化于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的目标愿景。长三角一体化通过内部各城市之间紧密的一体化协作,有效对冲了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干扰,拓展了长三角的战略纵深,增强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在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下,都市圈已经成为促进城市间分工协作、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长三角一体化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典型经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走深走实也有较强的启发价值。

本版文字由北京市委党校提供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