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文化

《儒林外史》的现代启示

报告人:李汉秋 中国《儒林外史》学会原会长
简 介:《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开创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之先河。全书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总播放:2120
发布时间:2024-04-10 11:40
  • 中国明清统治者运用封建社会长期积累的功利体制机制的经验,把“富贵”与“功名”相绑。“八股取士”既是官员选拔制度,又是获取功名富贵的阶梯,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内容与体制,有利有弊。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古代文人谋取功名的道路单一,如果过于追求功名,就会像《儒林外史》中迂腐的马二先生,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到今人人必须要做的。让人感到可笑与悲哀。

  • 王冕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是楔子里出现的第一人,是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一面镜子,与书中那些被科举制度引入歧途的追名逐利、迂腐固执之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QQ截图20240428160101

    李汉秋 中国《儒林外史》学会原会长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精彩观点

    《儒林外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中的一部。这部书的作者吴敬梓(1701年—1754年),生活于清康熙后期到乾隆前期,这时的中国封建社会已是“晚霞明处暮云重”,各种矛盾积重难返。当时,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了对文化的反思和探索。吴敬梓通过小说呈现了这种反思和探索,是其中的佼佼者。对于《儒林外史》,我们需要从书的整体层面感悟贯穿全书的深层意义。

    一、马二迷“举业”迂腐可悲

    马二先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本名马纯上。在书中,马二先生一出场就对“举业”有一套贯古通今的宏论,他对蘧公孙宣教:“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鲁迅曾称赞这段议论“不特尽揭当时对于学问之见解,且洞见所谓儒者之心肝”。现代著名小说家张天翼曾对此也有议论,认为如果马二先生生活在现代,则会说“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进小学、进中学、进大学、留洋。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马二先生的宣讲,精辟地道出了古代人才选拔机制对知识分子所起的指挥棒作用,毫不讳饰地讲出了实话:做科举举业,就是为了做官。只要能做官,朝廷叫做什么样的举业,就做什么样的举业。至于这种举业是否科学、合理,马二先生是根本不去想的。

    在传统社会里,富与贵是利益的集中表现。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利益驱动”的体制机制,如何对待功利富贵,是人类恒久的课题。中国明清统治者运用封建社会长期积累的功利体制机制的经验,把“富贵”与“功名”相绑。“富贵功名”作为集合概念,其核心是做官。做了官,就有权势和钱财。“八股取士”既是官员选拔制度,又是获取功名富贵的阶梯,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内容与体制。因此,当时人性的种种弱点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发现、放大的。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人们读书、考试如果偏执到惟功名富贵是求,就会发生价值观偏差,诱发种种人格堕落。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意思是功名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宁可不要。

    马二先生讲科举举业,没教这个道理,但是吴敬梓通过《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与故事,反思了当时的科举制度。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