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赵弘: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解决好三大问题

QQ截图20240424153239

赵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研究员

点此查看精编观点

点此查看学习课件

(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主要目的是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指出,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

当城市规模不经济时,可以在中心城市周围建一些卫星城。比如,建设卫星城要产城融合,承载一部分中心城市功能。卫星城和中心城市的距离要适中,太近不行,太远也不行。卫星城和中心城市间要建设高速化、一站式、低票价的市郊铁路。

都市圈的建设要把市郊铁路的规划放在重要位置。也就是要解决人们一小时通勤的问题。轨道交通是解决超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方式。超大城市的理想交通结构:“60:15:15:5:5”。“60”是轨道交通的占比;第一个“15”是公共汽车的占比;第二个“15”是小汽车的占比;第一个“5”是出租车占比;第二个“5”是自行车占比。

在轨道交通中,地铁和市郊铁路要联动起来,比如,半径15公里范围内的轨道交通规划可以选择建设地铁;更远的距离要考虑市郊铁路这种方式。

市郊铁路的三个特点:第一,郊区与中心城区的交通刚需;第二,小站快进快出;第三,高峰时段运行密集。

我们再从另一个方面看,为什么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推进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融通。当前,北京的高科技创新成果多,而河北和天津的传统制造业多,三个地区的供给和需求存在错位问题。另外,我们要提升京津冀地区的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速形成产业链配套体系,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那么,产业链创新链的融通,除了在科技、制度等方面要加大投入,还要在交通的建设上加大投入,因为物流、人流的时间成本,也与生产效率有着密切关系。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年来的迅速发展,同样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加大公共服务投入

我们要加大对津冀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力度。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津冀疏解,通过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跨区域医疗联合体、名院建分院等方式,带动区域公共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在教育方面,十年来,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已有202所京津中小学和幼儿园与273所河北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办学合作。在医疗方面,三省市深化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协作,持续推进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互认,组建跨区域医联体,启动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试点。在养老方面,根据《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系列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河北省养老机构收住京津户籍老人近5000人,到河北社区养老的京津户籍老人接近4万人,京津户籍老人来河北旅居养老达59万人次。

2023年7月,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联合组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其主要职责是聚焦跨区域、跨领域重点事项,推动落实三省市层面协同机制确定的工作任务,协调督促各专题工作组具体任务落地实施。

(三)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我们要探索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与共享机制。2015年,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指出,“明确企业迁入地和迁出地三大税种税收收入五五分成等政策”。

另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还要积极探索“双向飞地”模式和“总部经济”模式。

“飞地”是指两个地区打破原有区域限制,进行跨空间开发,实现资源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我们要发展高能级创新型总部经济,在北京郊区、河北周边地区加快布局高端制造、孵化转化类项目,形成较完善的高端制造业配套体系,补齐制造环节缺乏、制造集群不足的短板。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