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关系问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多样性、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的有机统一。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1.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如何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是每个国家、民族探讨文化发展问题时无法回避的课题,既反映了文化主体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又体现了文化主体以何种形式超越传统、形成新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强调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不同维度总结和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新时代的条件、特点和要求进行文化创新,彰显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高度重视。
(1)新审视、新定位
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新审视和新定位。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文化软实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新的审视,从而建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关联和文化联系。
一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二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三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四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努力增进两岸民众福祉,让更多民众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积极促进两岸同胞在厚植共同利益、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增进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振兴中华的共同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干部素质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六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2)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们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通过“两个讲清楚”,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两个结合”提供思想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例如,引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官先修德”“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等典型表达,论述以民为本、为政以德、选贤任能、清正廉洁等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探寻治国安邦之道。例如,用“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比喻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腐败现象;用“海晏河清、朗朗乾坤”描绘清朗的政治生态。又如,结合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革故鼎新精神,阐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底蕴;提炼大同理想、和平理念、和合共生等思想精华,作为和平发展道路、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
在论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在阐释“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时,习近平总书记从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四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总结。
(3)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方法的新阐发
一是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二是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三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贯通”“融通”揭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途径,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具体路径。
传承是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创新才能激发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文化创新彰显文化传承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机统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