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黄延敏: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2)

(二)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科学的历史观,在打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时空观中建立中华文化发展和世界文化格局的完整坐标系,用历史映照现实,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科学历史方位。

1.需要以文化自信自强铸就新辉煌

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长期奋斗的历史产物,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品格、精神特质和文化基因,虽然在近代一度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使命,在赓续文脉中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只有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文化与国脉紧密相连,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是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尤其是在党领导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既需要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又需要文化建设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领域,发挥“助推器”“导航灯”“黏合剂”的作用。

三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阶段更加需要实现人民群众精神上的富裕。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供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落实文化惠民工程,才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需要坚持和巩固文化主体性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就在于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推进文化建设,明确提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这标志着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是明确提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历史纵深出发,清醒地认识我们独特的民族品格和文明体系,科学地审视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明确提出了这一重大论断,体现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清醒认知和高度自信。只有坚定文化主体性,我们才可以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实现发展的坚实基础,新时代文化建设才能产生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

二是系统阐述坚持和巩固文化主体性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关系。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与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自信正是建立在坚定的文化主体性之上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开放包容也正是源于文化主体性才得以避免盲从和照搬其他文明成果,守正创新正因为坚定了文化主体性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这都要求我们坚持和巩固文化主体性,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三是明确提出“两个结合”以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的提出不仅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规律,更彰显了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结合”中互相成就。

3.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积极推进国内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努力打造对外传播体系,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国际话语权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但是,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舆论斗争异常复杂,我国国际传播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明确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一是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需要提升国际话语权。由于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霸占国际话语,导致中国长期以一种“他塑”而非“自塑”的形象展现在世界上,在国际上时常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信息流的“逆差”、主客观印象的“反差”影响着我们在世界舞台上的真实形象。因此,有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打破西方话语霸权,逐步扭转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逆差和弱势地位。

二是对外传播体系不够健全,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交锋的局势,我们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将“形于中”的文化“发于外”。讲好中国故事实质上就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增强中国话语权。

三是我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需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更加有能力也有实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突出问题作出中国贡献。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