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厘清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原则与理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出席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对网信、文艺新闻、哲学社会科学、思政、文化传承发展等各个领域,进行统筹谋划、分类指导、部署推进,倾注了巨大心血,投入了大量精力。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2020年,习近平同志《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出版发行。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最具标志性的成果,就是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以下十一个方面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第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第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第三,“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四,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第五,坚定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对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自觉。第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第七,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第八,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第九,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第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体现了我们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第十一,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
(一)根本原则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领导力量、价值立场和方法要求。
1.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具体要求,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指向的是实现党的组织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的内在统一,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有利于在长期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沿着正确道路一以贯之地推进。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首要的就是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为基本原则贯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性质,体现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本质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新时代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各方面切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明确文艺发挥最大正能量的前提条件,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作为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保证。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与回答,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价值立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事业,把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动力。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新时代我们党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贯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明确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
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主体力量。依靠人民是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的内在要求。人民是物质生产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文化发展提供最为鲜活、直接的思想材料。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最终评价者。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文化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精神力量是否得到增强,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由人民作出价值评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紧紧依靠人民、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不竭动力。
3.“两个结合”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
文化在历史演进中延续发展。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课题。“两个结合”反映了新时代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两个结合”筑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华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根脉和历史基础。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在5000多年历史变迁中一脉相承,在兼收并蓄中丰富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丰厚精神资源。
中华文明使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下,新时代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在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的历史延长线上,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养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出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崭新文明形态,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普遍世界意义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
“两个结合”激发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创新活力。“两个结合”是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两个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助力中华文明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展现出强大生机、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两个结合”为根本要求,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挖掘中华文明的文化宝藏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一切文化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