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
习近平文化思想一方面着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另一方面也主张文明的交流互鉴,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的有机统一。
(1)文化本身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论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一个民族如果忽视、摒弃、糟蹋、背叛自己的历史文化,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如果与世界隔离,也是不可能强大起来的。民族性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门造车,世界性也不意味着全盘吸收、生搬硬套。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是如何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问题。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要适应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外来文化本土化,要结合本民族历史积累和本国具体实际。
(2)立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文化担当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用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形容文化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作用,强调文化软实力是综合竞争力的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时,既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又主张塑造我国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这些都是基于民族立场的文化表达。
(3)开阔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同时,致力于探讨人类文明发展问题,在阐释文化交流互鉴时,既以尊重历史为基本出发点,又时刻展现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是在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传统中形成发展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味着秉持尊重的基本态度,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基于文化的双向交流互动,总结中国经验、表达中国主张,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展现历史文化底蕴,这是在国际视野下思考增强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因此,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传播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是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回应国际关注的重要基础。
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切关怀,对世界文明进步的深度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格局中谋划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同时,提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命题,为世界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实践支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长期以来,资本主义文明主导的文化价值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和国际体系塑造。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高度的人类关怀、开阔的国际视野,对“文明冲突论”“文明隔阂论”“文明优越论”进行了强有力地回击,生动诠释了中国的大国形象、中华民族的文明担当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
在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很多主张,比如,科学审思“人类文明的世界之问”,提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立场;科学阐明“人类文明的相处之道”,提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原则。这些内容都进一步阐明了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的关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