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多样性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文化关系国家、政党的价值导向,巩固文化主体性关系国家、政党的文化生态和文化发展走向。同时,文化依托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1)坚持和巩固文化主体性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缺乏主体性的文化,难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甚至可能被其他文化替代。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文化主体性是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条件,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文化主体性的确立。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为根本制度,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这是确立文化主体性的根本。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生动诠释,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二是尊重人民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主体。人民是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文化继承、文化传播的主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就是对人民在“两个结合”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尊重。
三是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掌握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2)倡导和尊重文化多样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强调文化主体性的同时,还强调倡导和尊重文化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构成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强调文化在时间上的跨越、空间上的覆盖和内容上的多元,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建立和巩固文化主体性。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一论断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成及其价值,阐明了三种文化形态并存的缘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不同层面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中形成的,各具内涵、特点和功能。
二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样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主要依托文化建设,最直观的判断依据在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内容广泛、形式各异、涵盖面广,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并对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蕴含文化多样性的理念。
三是满足人民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人民的文化需要是多方面的,由于生活阅历、文化水平、审美情趣不同,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呈现差异化、多样化的态势,由此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