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委讲师团)依托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8所高校,组织开展“信仰行”优秀读书心得、调研报告、理论文章评选活动,分别评出一等奖作品各5篇、二等奖作品各10篇、三等奖作品各15篇,现将一等奖作品进行展播。
花垣变“花园”,山乡展新颜——花垣县暑期调研报告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王梦怡
引言:花垣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渝黔交界处,自古有“一脚踏三省”“湘楚西南门户”之称。据湘西州志记载,1984年,湘西全州84%的农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花垣县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长久以来,户户渴望温饱,家家亟待致富。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新时代脱贫致富的壮丽画卷就此展开。现如今,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花垣县人居环境呈现出花园式景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幸福的生活也浸润了人民群众的心灵花园。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山乡花垣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现如今的乡村振兴示范县。
陈列在十八洞村党性教育纪念馆中的习近平相关著作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键在行动,归根结底是要干起来。多年来,花垣县坚持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打赢十八洞村脱贫攻坚战;以乡村振兴思想为指引,巩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稳定;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为出发点,推进非煤矿山转型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了良好的干群关系。
一、别有“洞”天,脱贫“摘帽”——精准扶贫,助力十八洞村发家致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山里的世界很无奈。十八洞村由于地处偏远,基础条件较差,脱贫攻坚前陷入了“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循环之中,与村外世界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2013年时,村里40岁以上的单身汉就有38人。然而,在习近平总书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精准扶贫”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引下,十八洞村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现在的十八洞村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食堂、卫生厕所和运动场,有了各种各样的培训中心、展览场馆和村民学习娱乐场所。
2014年的十八洞村和2023年的十八洞村对比图
1.产业引领。除了人居环境的变化,依托自身优势打造十八洞黄金茶、十八洞红酒、十八洞猕猴桃、十八洞矿泉水、苗绣等特色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让群众不出家门卖上土特产。202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05元,相较于2013年的1668元,提高了近13倍。
2.联农带农。勇于探索“飞地经济”创新模式,流转1000亩土地建设十八洞村猕猴桃园,采取“贫困户+合作社+村集体”股份合作方式共同开发、经营,拓宽收入渠道,增加群众收入。除了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十八洞山泉水厂按照“50+1”的形式给村集体分红,即每年保底分红50万元给十八洞村村集体,再加上每售出一瓶十八洞矿泉水,提取1分钱分红。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380万元。
3.脱贫摘帽。村民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22年的23505元,集体经济突破300万元,1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23人100%达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授予十八洞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十八洞黄金茶实现首次出口到国外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十八洞村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中国“减贫名片”,山乡新颜背后的故事别有“洞”天,这正是十八洞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践行总书记指示,牢牢扛起精准扶贫首倡之地政治责任,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缩影。
二、“易”地而出,“迁”地为良——乡村振兴,巩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2019年10月,花垣县完成1020户4556人搬迁安置任务,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5个。为了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花垣县在后续扶持上也下足了功夫,力争高质量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社区治理、提升后续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多元化促进就业、强化权益保障、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认真谱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中央民族大学调研组和县市领导合影留念
1.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安置区抓好社区党建、强化便民服务,创新机制强管理,形成“乡村振兴驻村队伍+后盾单位+村支两委”的管理体系。配套5个“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接入“湘西e路通”便民服务台,提供48项“一门式”政务服务代理办理。
2.就业与培训方面。抓实技能培训、强化就业增收,提供公益性岗位,引进扶贫车间4个,形成2000亩黄金茶、500亩桑树、300亩中药材、100亩青花椒、50亩黑木耳的产业规模,提供就业岗位230个,每年人均分红1280元。
3.产业扶持方面。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共计1210万元,从实际出发,给予不同情况自主发展产业的安置户进行奖补或产业贴息贷款。充分发挥致富能人“1+5”带动作用,以一户带动五户,促使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发展,带动102户搬迁户378人发展产业,人均年增收1800元左右。
4.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完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就学和就医设施的建设,解决原先在山上看病难的问题,开通公交车路线,方便搬迁群众出行,改造硬化安置区道路、建设停车位、新建旅游公共厕所等,改善了人居环境。
花垣县调研期间入户访谈实况
安置区群众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是易地扶贫后扶工作最好的答卷,让群众“易”地而出的同时,进一步让群众在迁入地“稳得住、能致富”在是迁地为“良”最好的印证。
三、昔“锰发财”,今“发锰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矿山转型绿色发展
花垣县已探明锰、锌、页岩气等矿产20余种,其中锰矿探明储量3100万吨、探明铅锌矿远景储量1300万金属吨,是知名的“东方锰都”“有色金属之乡”。矿业相关产值一度占据该县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花垣县的矿产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受“锰发财”锰矿行业发展思想的影响,奠定了早期锰矿行业发展的生态。当时的花垣县意图借助其矿产资源快速发展经济,因此非法采矿、环境污染、矿区事故等负面事件层出不穷。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锰三角”矿业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为花垣县推进矿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1.明确各级职责任务。花垣县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矿业综合整治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级领导牵头、主要职能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和乡镇参与、企业联动”的责任体系,全力推动矿业污染问题整改。
2.落实双碳环境治理。花垣县完成矿山覆土复绿13000余亩,建设矿区专用道路36公里,绿化矿区公路15.7公里,实施16个涉矿村环境综合整治、3个涉矿村整体搬迁,涉矿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饮用水水质全部达标,1195个矿硐全部完成永久性封堵。
3.系统整合涉矿企业。花垣县已将全县6家“散、小、差、弱”电解锰企业整合减少至1家,组建了湖南东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东方矿业”),在县工业集中区建设年产15万吨的电解锰生产线。东方矿业投入6800万元,开展设备和环境升级,达到了国家绿色发展的标准。
矿山尾矿库覆土覆绿后种植桑树地块
2023年2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对花垣县“锰三角”污染整治给予高度肯定;2023年4月,矿业生态修复案例入选湖南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2023年6月,成功摘掉全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重点县“帽子”;总投资52.7亿元的紫霞湖美乡村振兴综合开发(EOD)试点项目一期正在加快推进。顺利将昔“锰发财”局面,扭转为今“发锰财”。
四、“辛苦”指数,“幸福”指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铸就和谐干群关系
花垣县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基层治理经验入选“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中国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人民”二字重逾千钧,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花垣县聚焦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部署一系列新举措,字里行间满是民生情怀。
1.干部真抓实干。“院内可晒粮”的横幅高挂在花垣县麻栗场镇的政府院内, 基层干部诚信为公,廉洁自律,良好的干群关系,为当地的进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整合资源,改进服务,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当地干部陈刘斌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花垣县按照“尽锐出战”要求,把“最能打仗的人”派到乡村振兴一线,做到机制不变、责任不松、力量不减、工作不断。
花垣县乡村振兴局干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2.利益联结为百姓增收。农业科技园区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德农牧业被评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合心、香味园等5家企业被列入湖南省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全县所有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超过10万元,其中20万元以上村92个,50万元以上村30个,100万元以上村14个。全县370多家经营主体按照“龙头企业+农户”“经营主体+村经济联合社+农户”的方式,带动2.58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花垣县干部参与脱贫攻坚的荣誉证书
3.保障和改善民生。花垣县对全县脱贫人口做到了“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动态进退”。坚持在为民造福中提高生活品质,深化推进全域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大力实施产业就业富民行动,推动乡村发展。落实教育帮扶政策,发放教育资助金1.2亿元,实现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医保,村村建立卫生室,户户签约家庭医生,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0.53%,解决25.54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28个村(社区)饮水安全全部达标。基层干部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赢得群众真心点赞,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确保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花垣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五、结语
如今,摆脱千年贫困的花垣县,已经走上乡村振兴的大路,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昂首阔步。花垣县十八洞村脱贫致富、易地扶贫搬迁后扶有序、非煤矿山转型绿色发展、干群关系政通人和的故事,是豪情挥洒、艰苦奋斗,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的辉煌。“精准扶贫”首倡地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中国人民可以克服任何困难。它不仅启示我们巨大的信念和决心,更饱含着对美好未来的展望与期待。
(本调研报告仅代表作者团队观点)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2023年联合启动“‘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推出“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系列活动。成效明显,反响热烈。有效引导高校学子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夯实广大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思想根基。2024年,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市社科院(市委讲师团)将继续联合首都部分高校、北京市各区各系统单位,扎实推进“信仰行”系列活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