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化的发展来看。儒家文化作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学,主要讲的是伦理道德。第二个阶段,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两汉儒学,主要以儒家为基础,杂糅了谶纬、阴阳五行以及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具有政治化、宗教化特点。第三个阶段,以程朱陆王为代表的性理儒学,其有两种观点: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人物的心学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第四个阶段,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康梁为代表的新儒学,代表作有《大同书》,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我们看,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儒家文化都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相结合,形成新的儒学体系。这就是与时俱进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创新性的用意是什么?就是强调中华文明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明。那么,中华文明为什么会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苏秉琦先生提出的中华文化“满天星斗”说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中华大地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如同天上群星璀璨,这大约持续了2500年至3000年或更长。从东方看,燕辽区的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往西是中原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然后是甘青区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往南是巴蜀区的三星堆文化、宝墩文化;往东是两湖区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然后是江浙区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往北是海岱区的大汶口文化。纵观中华文明早期的演进,可以看出中华大地各区域的文明异彩纷呈。其中,黄河中游地区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各种文明因素,最终融合了其他区域的文明。在这一过程中,各区域文明不断碰撞,推动了文化创新与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此外,古代中国在与世界各国交流交往中,保持着一种半封闭状态。这使得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相互碰撞,并吸收借鉴外来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也是创新、融合的过程。
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我们在讲到中国历史上的几次统一时,至少要强调两次统一,一次是秦统一,另一次是元统一。秦统一的是什么?简单来讲,就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东以南的这片区域,也就是农耕地区。那元统一的是什么?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当然,元的统一并不稳固,不到百年就消亡了。但是,亡国没有亡天下,在明朝之后清朝又接起了统一的旗帜。我们知道,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调。元朝和清朝的统一都是少数民族主导下的统一,这体现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实现了长城内外的大统一,也就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统一。总的来说,统一是中国历史走向的主流,是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那么,统一是谁的统一?十二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了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南宋两个政权。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还我河山的热望,至死都萦绕在岳飞的心底。但就在岳飞死后不到二十年,金朝皇帝完颜亮大举南征,试图统一中国。当时,他还写下了一首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这意味着这位出身女真族的皇帝,也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最高梦想。表面上看,这一词一诗情调各异,岳飞和完颜亮也互为仇雠,但这两个人又都心存一个共识,中国不该分开,南北必须统一。东南西北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方式,都不能阻挡人们逐渐形成共同的民族精神。
我们再看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1682年康熙皇帝因为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以侍卫的身份随行。出山海关,风雪凄迷,纳兰性德思念京师、思念家人,写下了一首著名的《长相思·山一程》。意思是,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在那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我们看到,他把北京称为故园,也就是故乡。但有趣的是,纳兰性德出身于满洲叶赫那拉氏,他的故乡本来就在榆关(山海关)以外,而这个时候,距离满洲民族大举入关,也只不过才过去了不到四十年。四十年的时间已经足够让诗人习惯北京,习惯中原,甚至“反认他乡是故乡”。事实上,纳兰性德的这一认知并没有错,因为无论从东西南北哪一个方向走来,我们都有着同一个故乡——中国,这是统一最深沉的心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统一性,就是强调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攻克的阻碍就是解决台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那么,怎么理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第一,书同文、车同轨。秦统一中国,建立起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的大一统政权。一般情况下,“三同”指的是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而这里只有书同文、车同轨,因为《礼记·中庸》就写到这儿。但实际上,要说为推动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的,还是这“三同”。其中,书同文,就是统一文字,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车同轨,就是统一车轮间的距离,促进了各地道路交通的发展;行同伦,就是统一风俗习惯,促进各地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奠定了“三同”的坚实基础,中国的统一才有了最坚实的内核。第二,层层打破分裂壁垒。这一方面与交通的发展有关。比如,大运河的修建,促进了南方与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与行政区划有关。从陕西省的地形上看,北边是黄土高原,中间是关中平原、秦岭山地。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有着完全不同的地理结构和自然环境,按理说应以此为界划分出两个省,治理起来会更加容易。但实际上,这样的行政区划恰恰打破了地区间的地理壁垒,使各省以犬牙交错状分布,不能依靠地形地势形成独立王国。这是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历史经验。
怎么看各少数民族对统一的价值追求?赵汀阳先生在《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书中指出:众多相关者抵抗不住旋涡的利益诱惑而前仆后继地“主动”加入游戏成为中国之主的竞争者,也有许多相关者连带被动地卷入到游戏中,博弈旋涡的规模逐步扩大,向心力的力度也随之增强,终于稳定而形成了一个由中国旋涡所定义的广域中国。也就是说,中国漩涡是一个核心,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让处于漩涡边缘的少数民族主动加入其中,逐鹿中原,并带动更多的少数民族卷入其中,使得漩涡的规模逐步扩大,最终趋于稳定并形成我们心中的这个中国。
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包容性,简单地讲,就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都可以纳入中华文明序列之中。我们从东西南北来举几个例子。先看东西。
这是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鸮尊。这一文物体现了商朝的民族属性。商人原出于东夷,是东方夷人的一支。东夷人以鸟作为图腾崇拜,商人也把鸟图腾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意味着他们是一个东方民族,一脉相承。包括满族,也是一个崇拜鸟的东方民族。
这是山西北白鹅墓地出土的虎纹双耳侈口罐。这个墓是世袭贵族召氏家族太保燕仲一支在东周王畿内的采邑公共墓地。我们通常认为,周与“西戎”是相互对抗的关系。《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所处的背景也是周人和“西戎”猃狁之间的战争,但实际上,周人的先民却来自“西戎”。就虎纹双耳侈口罐而言,周文化中含有西北地区的文化因子。从器形上看,这样的铜罐在中原找不到源头,却与甘青区出土的铜罐有相同的侈口特征。从纹饰上看,虎纹来自北方。这提示我们,周与“西戎”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是一个东方民族,但本质上可能是一个西方民族,而生长于二里头文化的夏是一个典型的中原民族,再加上刚才提到的商是一个东方民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奠定中华民族基础的夏商周三代。由此可见,夏商周文化吸收借鉴了来自古代东方民族和西方民族的文化,形成中华民族早期的文化内核。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