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包容性,简单地讲,就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都可以纳入中华文明序列之中。我们从东西南北来看。
这是山西北白鹅墓地出土的虎纹双耳侈口罐。这个墓是世袭贵族召氏家族太保燕仲一支在东周王畿内的采邑公共墓地。我们通常认为,周与“西戎”是相互对抗的关系,但实际上,周人的先民却来自“西戎”。就虎纹双耳侈口罐而言,周文化中含有西北地区的文化因子。从器形上看,这样的铜罐在中原找不到源头,却与甘青区出土的铜罐有相同的侈口特征。从纹饰上看,虎纹来自北方。这提示我们,周与“西戎”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是一个东方民族,但本质上可能是一个西方民族,而生长于二里头文化的夏是一个典型的中原民族,再加上商是一个东方民族。由此可见,夏商周文化吸收借鉴了来自古代东方民族和西方民族的文化,形成中华民族早期的文化内核。
我们从两首诗中感悟古代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融合。一首是反映北方民族苍劲风骨的翻译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公元546年,东魏在玉璧之战中败北。在阴郁的气氛中,出身高车族的大将斛律金唱起了这首《敕勒歌》,雄浑苍凉的歌声打动了所有人。大家都是敕勒川的儿女,怎么能甘心客死他乡呢?就这样,军心再一次被鼓舞起来,这支军队得救了。可以说,这是古代北方文化有力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的经典之作。
另一首是反映南方百越人民似水柔情的翻译诗《越人歌》。春秋时期,楚国的公子子皙受封为鄂君。当时,鄂地还是越人的天下。一天夜晚,子皙泛舟中流,为他撑船的越人即兴唱起:“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意思是,今晚是怎样的晚上啊河中漫游,今天是什么日子啊与王子同舟;深蒙错爱啊不以我鄙陋为耻,心绪纷乱不止啊能结识王子;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枝丫。“山有木”中的“木”,可以理解为仰慕的慕,又以“枝”谐音比喻“知”。“心悦君兮君不知”,我心中喜欢你,你却不知道。如今,这首沟通了楚越之心的诗篇已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经典之作,打动着一代代中国人。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一方面,中国主流文化不是一神教,而是一个世俗文化。《论语》开篇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另一方面,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这也注定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五、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中华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蕴含了丰富的和平理念。比如,“协和万邦”。它出自《尚书•虞书•尧典》,原文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体现了从亲族到社会再到邦国的一个“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思想体系。现在来看,“协和万邦”的原义较为狭隘,是指协调各个邦国利益,而今天引申出的意义更为深刻,是指全球化背景下协调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为什么讲“协和”?当时的统治制度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亲族关系非常重要,彼此之间以和为贵。那“和”的基础是什么?就是《墨子》中讲的“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人们彼此间相亲相爱,使大家都能得到好处,才能实现和平。此外,《论语》还提出了“远人”,原文为“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意思是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用文治教化让他们过来,然后安心地住下去。我们看,从分封制的亲族到“兼相爱”中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再到“远人”中远方的人,和平的基础不断扩大。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不讲武力征服,而是强调文明吸引,“则修文德以来之”。
中华民族自古就不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唐朝的边塞诗中表现出两个价值取向,一个是用武力保卫祖国,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另一个是“反战!反战!反战!”比如,杜甫《兵车行》的前三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大意是,车马出发了,士兵把弓箭佩戴在腰间也出发了。爸爸妈妈、妻子儿女都来相送,他们踏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相送的人们拦在路上,拽着士兵的衣服,跺着脚地哭。他们的哭声直上天空响彻云霄。战争中不只有世人面前的胜利,更有背后“牵衣顿足拦道哭”我们从唐朝的边塞诗中看到,只有伟大的英雄主义和伟大的人道主义,才能成就和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这是在向世界宣示,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绝不会走上“国强必霸”的道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体现出农耕文化的本色和礼乐文化的底色。农民从不好打仗,因为打仗种不了庄稼。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而爱好和平的民族才是有未来的民族。
最后一句话,祥云五色焕华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的中国智慧。我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不仅有利于中国的未来,也有利于人类的未来。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