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创新是中华文明的底色。我们从“经”“史”的角度看,“经”,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魂,“史”是路径。我们先从“经”来看。《礼记·大学》中记载了“汤之盘铭”,即商汤时期的盘上铭文,其文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盘是什么洗手、洗脸、洗澡的用具。古人把这句非常著名的箴言刻在盘上干什么?就是提醒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我再从“史”来看。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他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探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通晓古往今来的社会演变进程,以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论学说。其中,“通古今之变”强调的是史学家要看到历史的发展变化。我们知道,引起历史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新,与时俱进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创新性的用意是什么?就是强调中华文明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明。苏秉琦先生提出的中华文化“满天星斗”说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中华大地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如同天上的群星璀璨。纵观中华文明早期的演进,可以看出中华大地各区域的文明异彩纷呈。其中,黄河中游地区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各种文明因素,最终融合了其他区域的文明。在这一过程中,各区域文明不断碰撞,推动了文化创新与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此外,古代中国在与世界各国交流交往中,保持着一种半封闭状态。这使得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相互碰撞,并吸收借鉴外来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我们在讲到中国历史上的几次统一时,至少要强调两次统一,一次是秦统一,另一次是元统一。秦统一的是什么?农耕地区。那元统一的是什么?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当然,元的统一并不稳固,不到百年就消亡了。但是,亡国没有亡天下,在明朝之后清朝又接起了统一的旗帜,并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调。总的来说,统一是中国历史走向的主流,是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十二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了北方的金和南方的南宋两个政权。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还我河山的热望,至死都萦绕在岳飞的心底。但就在岳飞死后不到二十年,金朝皇帝完颜亮大举南征,试图统一中国。当时,他还写下了一首诗:“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这意味着这位出身女真族的皇帝,也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最高梦想。表面上看,这一词一诗情调各异,岳飞和完颜亮也互为仇雠,但这两个人又都心存一个共识,中国不该分开,南北必须统一。东南西北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方式,都不能阻挡人们逐渐形成共同的民族精神。
我们再看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1682年康熙皇帝因为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以侍卫的身份随行。出山海关,风雪凄迷,纳兰性德写下了一首著名的《长相思·山一程》。意思是,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在那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我们看到,他把北京称为故园,也就是故乡。但有趣的是,纳兰性德出身于满洲叶赫那拉氏,他的故乡本来就在榆关(山海关)以外,而这个时候,距离满洲民族大举入关,也只不过才过去了不到四十年。四十年的时间已经足够让诗人习惯北京,习惯中原,甚至“反认他乡是故乡”。事实上,纳兰性德的这一认知并没有错,因为无论从东西南北哪一个方向走来,我们都有着同一个故乡——中国,这是统一最深沉的心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统一性,就是强调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那么,怎么理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第一,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统一中国,建立起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大一统政权。其中,书同文,就是统一文字,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车同轨,就是统一车轮间的距离,促进了各地道路交通的发展;行同伦,就是统一风俗习惯,促进各地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奠定了“三同”的坚实基础,中国的统一才有了最坚实的内核。第二,层层打破分裂壁垒。这一方面与交通的发展有关,如大运河的修建;另一方面与行政区划有关,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使各省以犬牙交错状分布,不能依靠地形地势形成独立王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