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与调适

中国理论网: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与调适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与调适提供了关键一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一重要论述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刻把握,是将其应用于客观实际的具体体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需要,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注入强大动力。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当代运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与调适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抓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体现和具体应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定时期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首先,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要求生产力向前发展一步,生产关系也要随之改变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跃升,具有新内涵、新特点、新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呼唤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塑造和改变传统生产关系成为必然要求。其次,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当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产品分配方式、劳动者的地位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能够与生产力相适应时,才能给予生产力以巨大的推动作用,才能不断促进其发展。因此,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对生产关系进行完善和调适,以激活和释放社会发展活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强国复兴、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与新动能。

二、经验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

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生产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饱含着成败和得失,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对于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伟大决策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极大地激发和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特殊阶段,面对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经济发展转型的考验,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经过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实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动态适应,不仅充分激发了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还在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方面实现了新的飞跃。一系列重大变革和重要成就为我国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实践指向:新型生产关系形成与调适的着力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其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深入分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着力从制度建设层面解决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堵点问题。第一,完善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要强化产权保护,完善产权制度,加强对各类产权的依法保护,特别是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创新创造提供坚实保障。要推进市场准入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单之外无禁区,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市场。要维护公平竞争,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二,建设开放统一、竞争有序、活力充沛的市场体系。打破传统生产力利益格局,扫清要素流动障碍。首先,要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壁垒,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减少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和束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次,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优化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机制。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优化和改善宏观调控,注重政策协调配合,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教育科技人才体制综合改革是解锁新质生产力潜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第一,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培育创新人才。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高校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强化基础学科,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同时,加快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跨学科学习和研究,为国家战略需求产业行业输送更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第二,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通过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简化审批流程,确保科研主体能够灵活高效地推进研究。同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的评价、转化、收益分配体系,打破“转化难”的瓶颈,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此外,应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加速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化进程。第三,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构建人才高地。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搭建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桥梁。同时,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待遇和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事业。

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改革。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第一,拓展制度型开放新思路。深化国际合作新议题,积极倡导并参与数字贸易、气候治理、能源转型、减贫防灾等重要议题,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国际规则体系。维护国际合作交流机制,特别是在前沿科技和关键领域,要促进技术共享和联合研发,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第二,发挥产业优势,主导区域产业链构建。依托完整产业体系,立足我国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突出的产能优势,以重点产业链为突破口,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要通过国际合作和区域协调,构建符合国际标准和市场需求的区域产业链,推动产业链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实现优化配置和高效运作。第三,深耕新兴市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耕新兴市场,加强与新兴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建设更紧密的“一带一路”伙伴关系,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成员国家共同发展繁荣。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2VSZ05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涵,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钟彬,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