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作方面,新中国成立后17年歌曲创作的鲜明特点是:题材集中、主题突出、情感激越、节奏齐整,抒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比如耳熟能详的《歌唱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以及《英雄赞歌》《让我们荡起双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为祖国献石油》《洪湖水浪打浪》等作品,在抒发爱国之情的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纯真的渴望和向往。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打起手鼓唱起歌》《北京颂歌》《红星照我去战斗》《祝酒歌》等作品。
这一时期,革命题材的交响乐是另一重要分类。比如, 1965年创作的交响乐《红旗颂》,主题旋律蓬勃大气。1952年创作的表现新中国欣欣向荣的主题交响乐《瑶族舞曲》,旋律优美。1956年创作的《春节序曲》,已经成为春节期间的必备曲目。这些作品的特点是把民族元素和西方乐理有效结合,实现民族化和群众化的审美情趣。
1959年,何占豪、陈钢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把江南地区的音乐、我国古代的爱情传说、西方协奏曲样式和交响叙事方式完美融合,是公认的小提琴协奏曲的经典。1970年元旦期间,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完成。
美术创作方面,新中国的成立更广泛地推动了大众美术运动。为什么要推动大众美术运动?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社会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娱乐活动和文化活动比较匮乏,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利用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等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是我国大众化美术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连环画大师,如赵宏本、钱笑呆、陈光镒、顾炳鑫、刘继卣、王叔晖、贺友直、华三川、程十发、刘旦宅、范曾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程十发、刘旦宅、范曾等画家,不仅在连环画上很有成就,还擅长国画创作。
当时,顾炳鑫和刘继卣被称为“南顾北刘”。顾炳鑫用连环画的方式积极宣传我们的革命历史,创作了《渡江侦察记》等多本新连环画,这些连环画在20世纪50年代刮起了“顾旋风”,频频获奖。刘继卣被誉为连环画艺术大师、新中国连环画奠基人、“东方的伦勃朗和米开朗基罗”,曾获1956年莱比锡书展览会金奖。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创作的连环画册《鸡毛信》出版,震惊了美术界,使刘继卣的声誉大振。
新中国成立之初,蒋兆和、宗其香、李斛等画家是中国画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写实水墨人物画非常著名,诞生了很多名作。叶浅予的舞蹈人物画和黄胄的新疆人物画都致力于将速写和彩墨融合,既有国画的因素也有西画的因素,比如黄胄的《洪荒风雪》。林风眠的彩墨仕女和关良的简笔戏曲人物,在艺术形式的革新上颇具现代感。
新中国的山水画艺术从过去孤高冷峻、文人相轻的审美取向,逐渐转向歌颂祖国日新月异的大好河山。1954年,李可染、张仃开启了写生山水活动,促进了20世纪60年代初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的崛起。傅抱石、石鲁、李可染、钱松嵒、关山月等画家的作品,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表现出祖国山水雄阔壮美的气质。
这一时期,油画、版画和雕塑这三种美术形式,主要是以学习苏俄美术为主,使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比如,罗工柳的《地道战》、侯一民的《刘少奇和安源矿工》、柳青的《三千里江山》、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都是表现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典油画。新中国的版画既有延安窑洞传统也有上海亭子间做派,由此与生产建设、地域文化相结合而发酵的北大荒油套、江苏水印和四川版画这三大流派,才使新中国版画的面貌更加鲜明和饱满。雕塑方面,由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和曾竹韶等留法雕塑家引进的写实雕塑,在新中国率先垂范创作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四周的浮雕,其写实而又典雅的汉白玉造像因浓缩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而成为新中国雕塑最经典的国家形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