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建设成就
1.文艺创作
文学创作方面,21世纪之初,网络文学出现。现在很多电影和电视剧都是根据网络小说改编而成。中国文学已经形成开放多元的文学形态。
文学报刊陆续复刊、创刊,扩版、扩刊,全国各级各类文学报刊总数至今已多达3000种。与此同时,各地陆续恢复或创建文艺类出版社约50家,每年出版各类文学作品超万种。比如,《人生》《乔厂长上任记》《芙蓉镇》《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尘埃落定》等小说。
这一时期,我们还设立了一批文学奖项,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这些奖项的设置对促进我国文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电影创作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恢复创作的第三代第四代导演的作品有《小花》《巴山夜雨》《城南旧事》等。第五代导演包括张艺谋、陈凯歌等人,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等。从这一代导演开始,中国电影开始进入国际影坛。
1987年3月,电影局在召开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主旋律电影,如《开国大典》《大决战》《重庆谈判》《大转折》《建党伟业》《建国大业》。
同一时期,商业电影也开始发展起来了。喜剧片、武侠片、动作片、伦理亲情片、青春偶像片等越来越走向成熟。
电视剧创作方面,改革开放以后电视剧创作才真正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的优秀电视剧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武松》等,20世纪90年代的精品有《渴望》《围城》等。主旋律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的重要类型,比如《长征》《解放》《延安颂》等作品。
动画片创作方面,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美日等国动画片冲击中国市场前,我国出现了《哪吒闹海》《阿凡提的故事》《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优秀作品。美日等国动画片引进后,中国传统动画片发展陷入低谷。
戏剧和舞台艺术创作方面,比较著名的作品包括1988年首演的京剧《曹操与杨修》,1979年首演的舞剧《丝路花雨》,1991年首演的歌剧《党的女儿》。话剧作品,如《于无声处》《报春花》《丹心谱》《陈毅市长》《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狗儿爷涅槃》《中国梦》《桑树坪纪事》《商鞅》等。这一时期,我国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话剧导演,如徐晓钟、田沁鑫(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孟京辉、吴晓江等人。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林兆华是开启中国当代戏剧进入现代主义阶段的人物。林兆华导演的一系列作品都非常有新意,从戏剧文学、剧场形式和思想内容都突破传统中国式的现实主义戏剧,比如《绝对信号》(1982)、《车站》(1983)、《野人》(1985)、《鸟人》(1993)、《棋人》(1995)、《鱼人》(1997)。1982年,林兆华执导的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标志着小剧场话剧的诞生。小剧场话剧的兴起,促成一批民营剧社的出现。
音乐创作方面,20世纪80年代,出现一批歌唱祖国、向往美好生活的作品,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长江之歌》等。
同时,流行音乐开始兴起。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校园歌曲和港台影视剧歌曲在大江南北开始流传。春节联欢晚会开始邀请香港和台湾的歌手,如费翔在春晚上唱了《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1986年北京的“百名歌手演唱会”举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流行音乐才正式浮出水面。在接下来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最能成为时代文化记忆的便是起于“西北风”、接续“中原风”“东南风”、转而“东北风”的中国原创流行歌曲。2005年以后,开始兴起“中国风”作品,即以节奏布鲁斯音乐风格为主,在创作手法上强调以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并能引起听众心理共鸣的流行音乐民族化创作风潮。
这一时期,交响乐领域出现了一批年轻作曲家,比如谭盾、瞿小松、叶小纲、郭文景等人,他们对于新观念、新技法、新印象的探索,造就了一批手法新颖的交响音乐。老一辈比较成熟的作曲家,比如朱践耳、王西麟、金湘、陆在易等人,他们也贡献了很多创新之处。另外,作曲家们开始自觉地从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学、音乐思维,以及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化为作品,比如瞿小松的《MONG DONG》、谭盾的《风·雅·颂》、郭文景的《蜀道难》、朱践耳的《纳西一奇》、金湘的《诗经五首》等,都是融汇古今中西的作品,昭示了中国音乐发展的巨大潜力。
美术创作方面,中国画领域,在艺术语言上已经开始有新的特色。比如,胡伟的《李大钊、萧红、瞿秋白》打破时空界限,以超现实的情境表现历史人物,透射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冯大中的《初雪》,陈平、小虔的《开发者的歌》均在不同领域作出新的探索,在表现手法和创作观念上取得突破。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画创作领域最凸显的现象是水墨艺术的多元发展,题材内容、媒介技法的空前拓展成为90年代中国画发展的独特风景线。新文人画、学院水墨、实验水墨,乃至观念水墨、都市水墨等在20世纪最后10年纷至沓来,笔墨传统、形式的中西融合和西方观念都成为中国画创作的多元养料。
油画领域,出现很多创新作品。比如,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罗中立的《父亲》和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轰动画坛,打破此前流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转向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为代表的优秀画家成立中国油画学会,倡导“中西融合”。
版画领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版画开始更多地对少数民族原生态和现代都市进行发掘,比如王华祥的《贵州人》、张敏杰的《城墙上下的舞蹈》等。
雕塑领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雕塑个性化、观念性和多题材得到更多拓展,曾成钢的《鉴湖三杰》等作品构思新颖,富有个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艺术家开始频频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圣保罗双年展等国际性展览;同时,西方策展人、收藏家也陆续来到中国,将目光投向中国当代艺术。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享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如徐斌、蔡国强、陈真、黄永砯、谷文达、严培明、邱志杰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