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莫林虎: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化建设成就和经验(3)

2.文化事业

报刊发行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公营新闻传播事业开始形成。在报刊领域,形成了以《人民日报》为中心、党报党刊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到1965年,全国报纸数为413家。期刊当时有三大方阵:以《中国文学(英文版)》《中国科学》《中国工人》《中国画报(英文版)》为代表的“中国”期刊;以《人民文学》《人民美术》《人民教育》《人民戏剧》《人民公安》为代表的“人民”期刊;以《新体育》《新观察》《新建设》《新电影》为代表的“新”期刊。1958年4月2日,《中共中央关于各省、市、自治区必须加强理论队伍和准备创办理论刊物的通知》印发,同年6月中央党建理论期刊《红旗》正式创刊,随后各地党刊《前线》《解放》《实践》《红星》《奋进》等纷纷创刊。到1965年,我国期刊种数是790种。

以科技期刊为例,截至1965年,我国拥有科技期刊约465种,所覆盖的学科基本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期刊体系。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撰写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科学通报》中文版第17卷第4期发表。由此开启了我国水稻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迎来了杂交水稻发展的新时代。一经发表,就得到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的支持。1966年5月,国家科委给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发函,要他们支持袁隆平的研究工作。袁隆平后来回忆那段历史说,“是我那篇发表的论文救了我!”1977年3月,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家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在《科学通报》第22卷第3期首次发表了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该文对屠呦呦荣获2015年度的诺贝尔奖可谓意义非凡。

图书出版发行方面,到1964年,全国共有出版社87家。新华书店是当时传播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地方,往往建在热闹繁华的位置上。中央发布的文件都能通过新华书店的发行网络传递到全国各地。

广播电视制作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完善了中央广播事业管理机构。到1953年,广播在全国各地大体普及。1955年,毛泽东同志要求发展农村广播网。到1975年,我国有线广播基本普及。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广播电台只有49家,1978年发展到93家;电视台从1958年起步,到1978年发展到32家。

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整体文化水平很低,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80%以上。到1978年,我国成人识字率达到66%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8.5%。194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仅有55个、文化馆(站)896个、博物馆21个。到1978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1256个、文化馆(站)2840个、博物馆349个。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在文化部内设立了文物事业管理局。1973年2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为国务院直属局,主管文物、博物馆、图书馆工作。1950年,国家文物局用于全国文物保护的资金只有84万元。1978年,这一数字达到700万。1953—1957年五年文化事业费总投入为4.97亿元,1978年当年增加到4.44亿元。

对外传播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就很重视对外传播了。比如,《中国报道》《中国建设》《人民中国》《人民画报》《北京周报》等杂志。又如,杨宪益英译《红楼梦》以及《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本发行。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