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化事业
新闻传播方面,新的传播技术不断发展。依靠报纸、杂志、电视获取资讯的人越来越少。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媒体要与新媒体进行有机融合,主动跟随时代。
2016年10月,人民日报融媒体工作室机制正式推出,形成了“一本政经”“麻辣财经”等45个专业化、垂直化的品牌工作室。中国日报社践行“深度融合、移动先行”理念,把一份发行70万份的英文报纸转型升级为一个覆盖2亿多海内外用户的全媒体传播平台。经济日报社针对短视频这个“风口”,成立了“短视频工作室”,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推出“小林侃数”等品牌栏目,很接地气。新华社服务全国媒体的“现场云”新闻在线生产系统,为入驻媒体免费提供基于移动端的全媒体采编发功能,采编人员即采即拍即传、即收即审即发。“现场云”已吸引超3000家媒体和党政机构入驻,平均每天发起直播报道379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度重视自主可控平台建设,主打移动直播和新闻视频分发的央视新闻移动网上线“全国智慧县级融媒体平台”,打造县级融媒体矩阵传播平台。
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全国财政文化资金从1978年的4.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933.7亿元。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从2012年的2975个增长到2023年的3246个,文化馆(站)数量从2012年的3.7万家增长到2023年的4.56万家,博物馆数量从2012年的3866个增长到2023年的6833个。
国家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扩大。比如,2013年启动平安故宫工程,2022年中央歌剧院剧场工程竣工运营。
在文物和古籍保护方面,我们创造了特别突出的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博物馆条例》等6部行政法规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制定出台,文物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非遗保护取得重大成果。中央财政对非遗保护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22年已累计投入国家非遗保护资金96.5亿元,并安排17.85亿元用于实施国家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标准提高至每年2万元。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帮助非遗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全国120余所参与院校共举办研培班1100余期,共计培训3.8万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训,累计培训超10万人次。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明确了首都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要求“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其中,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方面,北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22年5月25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从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目前,“北京中轴线”遗产区总面积约5.9平方公里,包括15处遗产构成要素,以及构成要素之间必要的连接区域。2023年1月30日,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提交申报文本。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