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要求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我国已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
中国日报社充分发挥外籍记者编辑队伍优势,以“好运中国”“解码中国”等短视频栏目为依托,打造了“英国小哥”方丹、“美国小哥”艾瑞克、“英国小妹”夏洛特等“网红”记者,透过“外眼”看中国、通过“外嘴”讲中国,扩大主题报道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中国日报社还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对中国领先领域和重要议题的主动议程设置,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创造性地将中国价值、中国话题、中国式现代化转化成国际社会乐于接受的议题,主动发声。比如,2021年,中国日报网联合各地网信部门推出“中国有约”国际媒体主题采访活动,邀请了驻华使节、外国驻华媒体记者、外籍专家及网络名人等知华友华人士,深入全国8个省市地区,与中方记者团一同开展深度采访,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相关报道全球总传播量达10亿次。2022年,该活动聚焦“数字中国”“美丽中国”“幸福中国”三大主题,采访团相继走访了宁夏、安徽、福建、新疆等省市地区,总传播量突破16亿次。
新华社“New China”账号在脸谱、推特、优兔、Instagram、连我、VK等六大平台使用19种语言发稿,总粉丝数突破1亿,主账号发稿量、浏览量、互动量等核心指标跻身世界主流媒体账号第一方阵最前列,让“中国声音”更加清晰响亮。
上汽进入巴基斯坦投资后,第一年就雇佣了约300名巴基斯坦的员工。中国文化在与当地员工的交流过程中得以有效传播。名爵汽车巴基斯坦有限公司董事长沙阿·费萨尔认为中国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过去20多年里,沙阿去过中国很多城市,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发展。上汽与巴基斯坦的合作,不仅是商业合作,还促进了两国人民的沟通交流。
同时,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愿意为中国发声。比如,英国学者罗思义、马丁·雅克,新加坡学者马凯硕,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加拿大学者贝淡宁。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从1981年开始多次到访中国,亲眼见证了中国从贫困走向繁荣的过程。2021年5月14日,杰弗里·萨克斯发表文章,批评美国在毫无证据情况下污蔑中国在新疆进行“种族灭绝”。
《柴米油盐之上》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指导,中国报道杂志社解读中国工作室联合腾讯视频、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深圳市委宣传部共同出品的系列纪录片,该片由柯文思执导。纪录片一经播出,引发良好效果。柯文思先后于1981年和2013年来到中国,对中国发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变”感到好奇,于是决定接受中国的邀请,拍摄这部纪录片。柯文思用一个个独立个体的故事,展现中国几十年的巨大变化,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感受到中国脱贫事业的成就。
3.文化产业
出版业方面,1978年,我国出版社数量是105家,年出书大约1.5万种。2023年,我国有580多家出版社,出版图书约20万种。同时,在2023年全球出版50强中,中国有四家上榜,分别是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广播电视业方面,2023年全国制作发行电视剧156部、4632集,全国电视剧播出21万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实现36个语种优秀译制作品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播出,30多个“电视中国剧场”已推广至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捷克、埃及、南非、阿联酋等国家,正在向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2022年电视剧出口达到803部次,14万集。中国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在北美、东南亚、阿拉伯、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在第18届首尔国际电视剧大赏上,《漫长的季节》获得最佳迷你剧奖,《去有风的地方》获最佳长剧奖。《狂飙》入围第28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流媒体原创剧集。
电影产业方面,2013年内地电影票房超217亿元,2023年这一数字达到549.15亿元。2023年票房过亿元影片共73部,其中国产影片50部。
数字文化产业方面,网络文学的市场营收从2012的24.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83亿元,作品规模从800多万部增长到3786.46万部。2023年,网络文学IP改编量为7.2674万部,海外市场营收规模43.5亿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