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刘江红:推动北京文化创新 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2)

二、“文化+”赋能北京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

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推动5G+8K、人工智能、激光放映、虚拟现实、光学捕捉、柔性显示屏、3D打印设备、无人机、同轴宽带接入等高端文化装备和技术自主研发,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在文化领域的示范应用。建设若干智慧技术应用场景,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虚拟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智能化集成。推动清华科技园、中关村软件园等发展,新建一批智慧文化业态孵化器、加速器,加快形成实力强劲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集群。

举几个例子。电竞产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景,由数字技术、休闲娱乐、文化传播、体育竞技等关联属性,衍生出的虚拟偶像、3D虚拟世界、音乐、动画、陪练、沉浸式观赛、直播互动、VR/AR游戏设备、PUGC游戏平台等多个产业链条,以及电竞本身的“数字化”特征,奠定了电竞产业成为数字消费重要载体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对各个相关联产业如何在此基础上,与电竞融合互促,凝聚合力,实现双向赋能。近年来,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电竞产业的发展。

随着国潮的兴起,文物通过数字藏品的风潮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一些博物馆销售的文创数字藏品,成为现象级爆款。这类数字藏品通过区块链技术,不仅拥有与传统艺术品一致的唯一性与稀缺性,还杜绝了假冒藏品出现和无限复制的现象,更加具备了稀有属性,增强了收藏的价值,成为新的收藏趋势。另外,数字藏品还可以结合不同行业的实体企业进行多元的跨界合作,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数字经济模式。

(二)文化金融深度融合

近年来,中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难、融资慢、融资少,成为阻碍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高质量发展,国家文创实验区深入推进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积极搭建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创新政策服务模式,探索形成了“依托两大载体、提供两个支撑、形成两个闭环、满足两类需求”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文化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在文化金融的促进作用下,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产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经济贡献大幅提升,目前已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驱动的重要策源地。

(三)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重点围绕“四个文化”基本格局,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

第一,着力优化古都文化旅游产品。围绕中轴线申遗,完善游客服务配套设施,向国内外游客展示中轴线独一无二的壮美空间秩序。聚焦老城保护与复兴,塑造围绕内环路的特色文化空间,实施“漫步北京”计划,推进中轴线、天坛―先农坛―天桥等10条精品文化探访路建设。推动落实“三条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推进大运河、长城(开放段)、西山永定河沿线重点旅游项目等建设,创办中国(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培育古都文化旅游新亮点。

第二,加快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让红色基因在中华民族扎根延续。推进北京地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展示,依托北京大学红楼、卢沟桥(宛平城)、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等重点革命文物载体,开发红色旅游产品,串联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主题片区、抗日战争主题片区和“进京赶考”建立新中国主题片区三大主题片区红色旅游资源,建设一批红色旅游胜地。

第三,精心打造京味文化旅游产品。加强胡同、四合院等地理要素与文化内涵的关联表达,保护利用好烟袋斜街、大栅栏等重要文化空间,突出老北京记忆,打造一批“最北京”文化体验地标。加强京味文化素材挖掘和转化,支持京剧、京韵大鼓等艺术发展,推进京剧文化之旅项目建设,打造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北京城市金名片。鼓励时尚文化活动和艺术区建设,引导北京礼仪、京味饮食等各类文化健康发展,彰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魅力。

第四,全力培育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加强“三城一区”科技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新景点、新旅游、新赋能”为主题,推动开发一批科技旅游应用场景,向中外游客充分展示大国首都科技创新成果。丰富研学旅游活动内容,依托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青少年科技馆等场馆资源,制定主题多样的研学旅游路线,设计推出科技主题旅游线路。用好5G、超高清视频技术等新技术手段,推出一批具有科技感和北京味的网红打卡地。

第五,聚力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推进门头沟、房山、密云等区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打造一批以传统村落为依托的京郊休闲度假地。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建设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旅游景观小镇,支持打造一批全国智慧旅游示范村镇。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加快建设一批融滑雪、登山、徒步等活动为一体的京郊休闲旅游度假区。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乡村旅游咨询服务水平,推进登山步道、骑行线路和景观廊道建设。

(四)文化商业深度融合

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背景下,北京将文化元素注入商业空间,优化其风貌景观和内涵价值。制定实施前门大栅栏商圈改造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打造以“老字号+国潮”为特色的传统文化消费圈;推进西单-金融街商圈一体化,打造以“品牌+品质”为特色的时尚魅力消费圈。此外,华熙LIVE·五棵松、蓝色港湾国际商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等区域文化休闲、时尚娱乐等多元业态深度融合,城市商业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五)文化体育深度融合

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拓展体育旅游产业链,打造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体育、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区。完善奥林匹克中心区国际体育文化旅游交流功能,积极推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级体育赛事落户北京,打造国际体育赛事集聚地。支持新首钢地区加快建设成为集专业体育竞技、世界时尚运动精品体验与高端服务业于一体的体育产业示范区。持续提升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等体育赛事影响力,打造一批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路线。

三、北京文化惠民释放文化消费新潜力

上文中,我们从供给角度谈到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商业、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现在,我们从消费角度介绍文化惠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人民对美好文化消费的需求快速升级。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作为全市性的文化消费促进平台,自2013年首次举办以来,累计开展活动超1500余项,累计活动开展场次超10.4万余场,累计实现消费人次达4.57亿人,直接消费金额达1001.1亿元,在引导文化消费升级、促进消费产业双向提振、提升城市文化生活风貌等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惠民为本”始终是文化消费季的核心宗旨所在。数据显示,首届文化消费季推出“惠民卡”,线上线下申领总人数达33.5万,直接产生消费金额超过1000万元。第二届文化消费季通过各种折扣为消费者提供市场价值2600余万元的惠民优惠。第五届文化消费季通过折扣、满减、买赠等方式,实现惠民金额约10.3亿元。文化消费季在拉动消费方面成效明显。首届文化消费季政府资金投入不到3000万元,拉动了50多亿元的直接消费。第二届文化消费季全市十六区共投入超过3000万元,拉动直接消费超过100亿元,较首届翻番。从第四届文化消费季开始,财政撬动比持续稳定在1∶6以上。十余年来,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通过价格补贴等方式,让更多民众在低价位上接触到高品质的文化艺术产品或服务,起到文化艺术素养“养成”与文化消费行为“激活”的作用。

总之,推动文化创新赋能美好生活,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大众三个主体的作用,以创新为动力,高质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眼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