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波涛: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媒体朋友、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金秋时节美丽清华园,相聚2024北京文化论坛专业沙龙共同探讨文化传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这一重要议题,首先我谨代表承办单位清华大学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向2024北京文化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人类命运的十字路口,习近平主席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为“人类应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提供了中国答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不仅关系到全球治理中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合作前景,更是将深远影响不同文明文化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彰显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将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紧密联系的博大胸怀和责任担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根基和纽带,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而有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精神特质的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是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组成,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华文明的智慧。
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与深厚积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注入坚实文化力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生长其中的中华民族始终秉承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发展智慧。古代丝绸之路孕育了区域间商贸文化的发展繁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提供了技术、技艺、交融的机遇,这些历史与文化都显示了中华文化包容性和平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基因。
从世界维度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中国的深刻参与和积极推动。当前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需要面对的共同的困难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文明能够独善其身。中国秉承天下大同、休戚与共、同舟共济的共存智慧,以实际行动肩负起了全球治理的使命责任,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开展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安全、减贫和卫生治理等。不仅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气魄和担当,更是以实打实的行动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从发展角度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习近平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命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这不仅意味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还意味着要注重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对拓展人类文明走向现代化进程,丰富人类社会制度更好选择提供的实践经验和发展启示,夯实为全人类作贡献的中华底色底气。
202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致北京文化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将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源地之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近年来,学校聚焦文科高质量发展,建设出土文献与研究中心,培养古文字学、拔尖人才,举办世界和平论坛,促进中外青年交流,持续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治理,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希望通过今天这场沙龙,能够加深各国学者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以更广的视野、更深的洞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才智,携手共创人类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未来。
最后,预祝本次沙龙能够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