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与中国贡献(5)

二、密切跟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提到可持续发展,很多人就会自然联想到经济发展,出现将非遗保护过度商业化和旅游业化的偏颇现象,这在全球各国都普遍存在。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正式赋予了“可持续发展”以现代社会语境中的释义,“人类有能力让发展变得可持续,使得发展能够迎合并满足当下时代的需求,但依然能确保我们的后代足以在未来迎合并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实际上是在说“代际原则”,即我们对一种资源的开采利用既要考虑当下需求,也要关照子孙后代的需求。

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18年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确立了生态文明的宪法地位。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我们要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调动各方力量积极推进全球环境治理。

2015年9月,《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审议通过,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此后,我国申报的“太极拳”“送王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遗产项目,都着重强调了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部署。2018年列入名录的“藏医药浴法”的申报材料被评为申报范本,委员会赞扬了我国对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传统知识的高度关注,对我国提供的人类与其环境之间可持续联系的例证予以肯定。“藏医药浴法”对应了良好的健康和福祉、优质教育、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陆地生态系统等可持续发展目标。近期的保护实践也高度重视过程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衔接,以“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为例,这项传统手工艺对应了优质教育、性别平等、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等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申遗与履约:循环监测管理机制

通过各缔约国的申遗实践和履约实践,形成更为广泛的国际保护战略。经过多年实践,名录申报制度(申遗)和定期报告制度(履约)已成为并行不悖的国际合作双轨制。名录申报制度为所有缔约国搭建了一个国际化平台,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非遗的可见度,深化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知。定期报告制度是对缔约国履行保护非遗的法定义务的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估。换言之,这一双轨制同时成为缔约国保护各自领土上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和义务。试想,如果没有这一机制,普通人可能很难知道全世界有多少种不同的剪纸艺术,或有多少种民间戏曲流派。正是在这种国际合作机制下,我们才能超越地理空间的限制,加强资源统筹调配,以更大的合力保护文化多样性。比如,“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申报,举全国之力,从茶田到茶杯的每个环节均有涉及,涵盖44个涉茶类遗产项目所在社区和3家代表性群体。

在每一轮定期报告提交后,《公约》秘书处和委员会都根据各缔约国的具体情况做出总结,发布过5份专题性深度分析报告,以帮助各缔约国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对非遗保护的前路和方向形成持续性思考。比如,关于“非遗进校园”活动,我们可以参考分析报告中提及的其他国家的做法。越南“铜锣文化空间”项目通过与物理学科的结合,让学生们分析声音传播的原理,从而达到推广作用。印尼巴迪克古法蜡染技艺,则是找到了与化学原理和美术欣赏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们介绍了这种传统智慧。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