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2年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到2023年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无数先驱为文化传承保护前仆后继,才取得了现在的成果。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公约》。2006年4月20日,《公约》正式生效。2008年6月,《操作指南》开始正式实施,明确规定了两个名录和一个名册的加入方式。2008年,国际援助机制设立。我国积极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捐款,帮助其他国家。
2009年,三重名录机制开始运作。截至202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730个,涉及145个国家。其中代表作名录611项,涉及140个国家;急需保护名录82项,涉及44个国家;优秀实践名册37项,涉及32个国家。
2009年,全球能力建设计划启动。在该计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合作伙伴就保护非遗的核心行动以及与非遗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各个主题领域开展能力建设,通过培训、咨询服务、利益攸关方咨询和试点活动相结合,为众多国家提供了针对性的能力建设支持。
2011年,建立全球培训师网络。长期以来,我国培训师的数量都很有限,在此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关注培训计划。
2012年,成立非遗非政府组织论坛。该论坛每年都会组织年度学术会议,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国有两家非政府组织被委员会认定为咨询机构,分别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和中国民俗学会。
2013年,《公约》通过10周年纪念大会在成都举行。大会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一个十年”为主题,围绕“《公约》的成就: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变迁”“清单制定与名录申报”“平行领域: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世界遗产、文化产品和服务”“《公约》缔约国履约经验”“其他相关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等五大议题进行充分的探讨和互动。
2015年,《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出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出台,共12条。同年,设立审查机构,以审查两个名录和一个名册的申报,以及某些类型的国际援助申请。该机构取代了以前的附属机构和咨询机构。
2016年,强化伙伴关系,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和大学的伙伴关系。
2017年,推出“活态遗产与教育”专题活动,采取更广泛的办法,提高公众对活态遗产的认知。“教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公约》的优先事项之一。2017年12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正式上线。
2018年,构建起全面成果框架,确定了长期、中期、短期成果,以及8个专题领域,包括26个核心指标和86个评估因素。
2019年,在2012年以来开展的工作基础之上,在研究者共同体的支持下,开发出在线参考书目,可查询上千种与《公约》有关的研究文献。
2020年,开展多模式和专题能力建设,除了教育、性别平等、非洲优先事项、紧急情况、原住民等长期存在的领域以外,还确定了三个主题行动领域,分别是保护非遗的经济维度、保护非遗与气候变化、城市环境中的非遗保护。
2022年,新版《操作指南》出台,包含新推出的和改进后的程序,使非遗保护更具活力。
2023年,提出扩大社区声音的新倡议,包括如何更广泛地分享优秀保护实践,如何更好地激发社区主体对保护本地区活态遗产的强烈诉求。
截至2023年2月17日,已有181个国家交存了其各自的批准书、接受书、核准书或加入书,在教科文组织的194个会员国中占比高达93.30%,已接近普遍批约。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