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国际> 正文

王义桅: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高水平开放(2)

、“一带一路”三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一)为什么

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为的是解放全球南方生产力、改善全球生产关系。为什么中国能够建设“一带一路”?因为中国是工业文明的集大成者,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决定的。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全球发达国家所引领的全球化却只使得全球80亿人口中的一小部分实现了现代化,但中国仅一国的现代化就能带领14亿多人口进入现代化,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然而,更广大的全球南方国家现在都想要实现现代化,按照美西方以往的设计来看是不可能的。

今天,“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就是要开发全球南方国家的市场。为什么发达国家过去想开发却没有成功?他们既不是真心想要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发展,也由于产业空心化无法带动全球南方国家发展,现在更由于民粹主义而自顾不暇、危机重重甚至陷入战争。“一带一路”建设最为重要的是既争取了全球南方的市场,也包括政治上新的中间地带,改变了过去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全球治理边缘地位。

改善生产关系指的是全球的生产关系改变碎片化、阵营化甚至陷入和平、发展、治理、信任“四大赤字”的状态,成功接入“一带一路”搭建的平台,进而实现平等参与、共商共建共享,特别是解决被动参与或被边缘化的问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安全甚至共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提出的一系列结伴而不结盟、互联互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完全不同于美国的依附体系,反而能够促使全人类进入万物互联智联的时代,而“一带一路”建设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的来临,才能够获得多国的积极响应、激活他们的梦想。

那么,为什么是中国?一是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二是尽管技术上还存在一部分“卡脖子”的情况,但中国在新兴技术上越来越领先,特别是关键技术市场化的能力越来越强,可以实现更快的生产力转化;三是在人才方面,我们近年来每年的高校毕业生达到1200多万;四是在发展模式方面,主要优势包括具有全产业链、强大的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国有等。所以,中国可以生产从火柴到火箭、从味精到卫星、从螺母到航母的几乎所有东西,建设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所以,中国不仅是在传统工业化的领域成为集大成者,更是在数字化方面超过欧洲甚至美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世界共同现代化的基础。

(二)是什么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把发达国家主导的环流和“一带一路”、全球南方的环流进行对接,形成一个双环流价值链体系。其中,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分工上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而越来越多的国家寄希望于通过参与“一带一路”迈向产业链的中高端。这些国家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但由于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而面临很多短板问题。所以,“一带一路”建设的最初目标就是基础设施,包括传统的“铁公机”以及现在的“陆海空天电网”、人机交互、万物互联。相应的是,发达国家如今普遍面对着基础设施老化以及未能数字化等问题,足以证明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优势。此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意味着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国修建高铁,可以将两座城市通过高铁连接在一起,就会带来产业、旅游、房地产等方面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经济走廊也是如此。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集群形成后,经济发展就会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区域合作,包括经济走廊、发展带或各类园区。这也是“一带一路”的含义之一。最需要基础设施建设的就是东亚、东南亚的一些人口密集地区,以解决拥堵、电力等问题。中国人来了以后,先是把电、水以及各种道路整好,随后就是公路、电信、港口、机场拔地而起,是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不仅国外,国内除了台湾地区以外的所有省份都参与到“一带一路”的规划中来,不断强化中欧班列、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一带一路”陆海连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通过RCEP推动中南半岛的建设升级,以及推动北极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未来,在海底光缆、航道拓展、科考等方面,中国与欧洲的距离将缩短近三分之一的距离。我们还启动了中吉乌铁路建设,实现跨里海的海铁联运,真正做到把欧亚连通在一起。

近年来的“一带一路”建设,在基础设施、经贸、产业投资、能源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环境、海上合作等重点领域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比如海洋生物制药、海水养殖、海上考古等。对此,我们要推动天、地、海、网的“四位一体”联通,聚焦关键城市、关键项目,也要充分认识关键国家的特征分类,为全球物流、太空科研等诸多方面寻求重要支撑点。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做好地区或国别研究,精细化研究其地质、人文、环境、历史,为我们的全球经营提供更加充分的考量依据,绝不能大而化之、敷衍了事。比如,我们要在某一个国家进行隧道、路桥的建设,就必须充分了解其地质、人文、环境等方面,避免诸如海底碎石影响造桥、动物迁徙影响造路等问题,以及解决一系列与各类NGO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具有三个定位: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二是中国提出最大的公共产品;三是重要的国际合作框架。“一带一路”为人类共同实现现代化探索了新路径,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落地生根。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上讲,“一带一路”倡议促进跨大洲协力合作进入新时代。截至2023年底,已有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通过贯彻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及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格局,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推动了全球层面上的去泡沫化、转向实体经济,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了全球治理结构、知识体系。

(三)怎么办

具体而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我们一要做到补短板,包括基础设施、产业集群;二要做到调结构,如互联互通、共商共建共享;三要做到转观念,比如鼓励更多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切实做到“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与高质量发展。其中,“心联通”是最终的归宿,也是最难的;“硬联通”是我们比较有经验的,大多数情况都比较好做到;“软联通”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要倒逼我们的制度型开放。然而,“硬联通”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与当地密切相关的规划,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主要是解决我们的产能走向世界、参与标准制定、国际市场拓展、能源供给安全稳定等问题。我们现在讲双循环,除了提升国际竞争力外,也有着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人民币走向世界的诉求。通过经贸合作水平的提升,我们不仅是要推动产能走出去,还要大力拓展企业的链条式转移、集群式发展、园区化经营,更要推动我们的标准走出去。比如,尽管雅万高铁在外观上是完全印度尼西亚化的,但其建设标准却是中国走出去的印证。更进一步的是,雅万高铁落实了中印双方的共同经营,促使中印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确保了中印关系的稳定。这一点同时也体现在中国与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中,客观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此外,我们不断推进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比如积极推进与迪拜这一欧亚非枢纽、金融中心的合作;不断推进新发展格局,比如推动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同时加速健康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包括举办各类博览会,积极推进基础设施、贸易规则、跨境电商、数字治理、数字政府以及安全与人才等方面的大量工作,提出数据安全倡议,加大对中东欧、东南亚、东非、中亚以及拉美的投资。我们过去讲高科技,首先想到的是西方,人才上也以西方人才或华人华侨为主。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有各自的“一招鲜”,散落着很多人才,只是没有得到系统集成。对此,我们就是要与这样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科技创新、研发与人才的合作,更不要说发达国家的警惕也在倒逼我们加强这一合作。在“一带一路”之外,我们也在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南方等方式积极推进与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合作,比如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与欧洲的合作等。

总而言之,通过“一带一路”合作,我们不仅推动了国内的一体化整合,还使得中国和世界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而且这一互联互通同时推动了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开放。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我们有党的领导,是通过党建引领使得责任感、使命感变成了生产力。也就是说,最关键的因素是人,而人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是纪律,是党建的引领。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中国正在创造和培育市场,最终的目的是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而西方经济学尤其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仅仅在强调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却忽视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即要创造和培育市场。比如,高铁通车以后就会创造新的市场,不仅是完善了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更是延伸了供应链,创造出了新的供应链。这一切,实际上正是来自于我们政党与国家的性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新的人类政治文明形态。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始终同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讲的发展是“苟日新,日日新”,是一种文明的概念,表明我们一直有发展的前途,这是一种发展的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经验就是打破了西方的所谓供给决定需求、简单的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学说。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创造和培育市场,而所谓培育市场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为世界而生产,也就是所谓的“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