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未来如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对共建“一带一路”的经验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关键词,那就是可持续、惠民生、小而美以及坚持绿色、廉洁等目标导向。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债务可持续、项目可持续、环境可持续以及中国国内的可持续等各个方面。相应的,投资形式、融资模式以及合作模式也在不断产生变化。
在很大程度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强调的就是提升生产效率,这对中国与所在国家都是有共同好处的,而不是搞大规模的要素投入。同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也要强调吸引发达国家参与、开发第三方市场、推进所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等需要,以及世界的共同期待。对此,我们强调要坚持做好存量与增量、安全与发展等的统筹,比如坚定做好存量、慎重对待增量,既要强调安全、也要带来就业等。
2023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其中特别谈到了“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快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中方将每年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在已经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艺术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联盟的基础上,成立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等等。关于创新国际合作机制,我们公布了一系列清单、成果文件,成为未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引领,其中关键是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与发展路径。
未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积极应对各种风险的精神。所谓风险,包括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已知、未知的未知四个大类。其中,重要的是那些已经存在,但却又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发生在哪儿的风险。比如,西方在某个地区面临着投资风险,那么中国去了会不会面临同样的风险。同时,一些不能确定的风险,比如气候变化与疫情,很容易形成叠加影响。此外,我们还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社会风险,如全球汇率波动、债务等问题带来的经济风险。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正处于从双边到多边、从发展导向到规则导向、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困难,我们要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从市场拓展到体系再造、从服务于双循环到统筹安全与发展、从双边到多边的理念,同时推动我们的企业转变观念,突出“一带一路”建设的本土化与共建属性。从“一带一路”到全球发展倡议,我们现在要推动的是全球共同的现代化,而最终的落脚点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