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禹治水的救灾智慧
上述两种现象,无论是小村庄中的水利工程,抑或是促使村民团结协作、平等相待的社庙与社神,均是在实践层面彰显着大禹治水的精神。我们并未在言语上宣称大禹今日仍为神明,所传承的也远不止是故事,而是在行动中延续其精神。在今日的中国,众多地区和无数民众仍旧传颂着大禹的传说,许多孩童亦是在聆听大禹故事的环境中成长。
位于四川省绵竹市的汉旺镇,有一条贯穿小镇中心的大河。这条河昔日被称作禹江,就源自古代英雄大禹。当地人世代讲述着关于这条河流的故事,比如相传禹江发源于岷山主峰——九顶山。众所周知,四川北部横亘着横断山脉,由一系列纵向的山脉构成,是中国地形中极为独特的一处。从海拔两千余米的岷山主峰,地势骤然下降至成都平原,几乎降至海平面,这种海拔的急剧变化,正是汉旺镇地形的显著特征。禹江从岷山主峰发源,迅速穿越山峦,抵达汉旺镇。可以想象,由于巨大的地势落差,这里的水流是何等湍急,加之横断山脉是中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所以当地很早便有关于天崩地裂、滔天洪水的传说。由当地传说来看,我们可以说,大禹就是为了治理洪水而诞生的,即只要人们生活在这里,早晚要面对天崩地裂的灾难,也就必然会有“大禹”降临。大禹引领着禹江两岸的民众,疏浚河道,修筑堤坝。在当地传说中,大禹的治水之法就是通过将石头烧红再浇上冷水,炸塌大山、疏通水道。水道既通,治水的大军沿着水道就来到了汉旺镇,由于当地是一片平原,便在此休憩,继而定居,繁衍后代。
此外,当地还有许多与大禹治水相关的传说。例如,讲述大禹的故事并不仅限于治水本身,其团队中还汇聚了许多能人异士。在这些故事中,瘟疫往往伴随着天崩地裂与大洪水而爆发。一位名为瑶姬的美貌女神,本是王母娘娘的侍女,有感于人间瘟疫肆虐,便前往王母娘娘处,破坏了瑶池,使池水倾泻而下,驱散了人间的瘟疫,最终汇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山中天池。一位名为伯益的能工巧匠,教会了人们如何在孤立无援、粮食匮乏的环境中自给自足,比如辨识出哪些野生植物可以食用。他还发明了节日,让人们得以聚集欢庆,从而避免了内部的分裂和军心的涣散。
关于大禹的传说极为丰富,人们通过口述的方式代代相传,而孩童又在故事的熏陶下成长。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掌握一部分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故事中汲取勇气、智慧以及团结的力量,并坚定人类终能克服困难的信念。这些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历经苦难却存续至今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在全球范围内,洪水灭世的神话广泛存在,而治理洪水的神话却极为罕见。也正因此,大禹治水的神话在中国文明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标志着中国王朝历史的发端,体现了一整套理解自然、利用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存的智慧,其宗旨在于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增进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所以,大禹不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君主,也成为了守护各个村落和社区平安的社神。人们通过祭祀社神,学会了团结一致、凝聚人心,也学会了处理公共事务、培养领导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世代相传的大禹神话,是人们在应对困难和灾难的智慧结晶,不断激励着我们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去战胜灾难、创造文明。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