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李修建:探寻魏晋名士风骨 解锁中国美学的千年精神密码

s64c0ca2e1f345(1)

李修建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课件

提及魏晋时期,“魏晋风流”“魏晋风度”常成为文化讨论的核心议题。为何魏晋名士能跨越时空,引发后世的广泛关注?他们特立独行的言行举止背后,蕴藏着怎样独特的性格特质与价值观念?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展开深入探讨。

一、魏晋名士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一书,可视为魏晋时期名士轶事的汇编,更是一部具有经典地位的著作。该书是由南朝宋的刘义庆编撰的,名字以汉代《世说》为基础,并冠以“新语”二字。梁朝的刘孝标为该书添加了详尽的注释,广泛引用了三百至四百种文献资料,显著提升了该书的史料价值及文学内涵。因此,刘孝标的注释亦被后世誉为“四大名注”之一。我们对魏晋名士的了解,主要源自该书,可谓研究魏晋名士不可或缺的环节。该书共分为36门,收录了1130则短小精悍的故事。书中记载的核心人物约有两三百位,若将注释中提及的人物计算在内,涉及的人物数量可能达到上千。

《言语篇》主要讲的是善于言谈应对。钟毓和钟会兄弟二人自幼便受到人们的赞誉,名声传至魏文帝曹丕耳中。曹丕听闻,便产生了亲自接见的想法。于是某日,两位少年被召至朝中,面见君王。面对皇帝,两位少年自然感到紧张。其中,兄长钟毓汗流浃背,被魏文帝询问其原因时回答道:“战战兢兢,汗出如浆。”弟弟钟会却未见汗迹,魏文帝询问其为何未出汗,钟会则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其言辞之巧妙,显然更胜一筹。

《政事篇》主要阐述了政治家们的治国才能。例如,王导是东晋时期最为显赫的大臣之一,曾担任东晋丞相。然而,在其任期末期,他逐渐疏于政务,许多事务不再过问。对此,一些人表达了不满,认为丞相年事已高,昏聩无能,未能恪尽职守。王导则回应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意即众人皆言我糊涂,但未来之人必将怀念这段时光。果不其然,继任者庾亮与王导风格迥异,勤勉至极,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的规章制度,导致人们苦不堪言,从而怀念起王导的治理。

《雅量篇》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具有宽广的胸怀,即便泰山崩塌于眼前,亦能处变不惊,正如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以正始年间的名士夏侯玄为例,他曾在家中倚柱挥毫,适逢暴雨倾盆,一声惊雷竟将柱子引燃,火势蔓延至其衣衫,而夏侯玄却泰然自若,依旧笔耕不辍,即“书亦如故”。目睹此景的旁人无不惊恐万分,纷纷夺门而出。

《识鉴篇》论述了某些人具备洞察他人潜能的才能。例如,有人仅凭一面之缘便能判断出对方的品性,或者通过观察一个孩童,便能预见其未来可能达到的成就与地位。该篇章亦详细探讨了诸多事例,如曹操幼时拜访乔玄。乔玄初见曹操便断言其非凡,称其为“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意指他在动荡时期将是英雄,在太平盛世则可能成为奸诈之人。

《赏誉篇》旨在赞颂个人,其中所赞誉的内容繁多,包括某人的清谈才能。所谓清谈,类似于我们当代的辩论赛,主要探讨哲学议题。在这些人物中,郭象以其清谈能力著称,他的言辞流畅如瀑布,又如悬河之水,滔滔不绝。

《品藻篇》涉及对某两位人物的全面评价,旨在探讨谁更为杰出、卓越。例如,晋明帝曾向谢鲲提问,询问他与继王导之后担任丞相的庾亮相比如何。谢鲲自认在官场上不及庾亮,“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意即在朝堂之上,引导百官,自己不如庾亮。然而,他亦自信地表示,“一丘一壑,自谓过之”,即在对山林自然之美的热爱上,他认为自己胜过庾亮。因此,顾恺之在为谢鲲画像时,选择将他描绘于山林之中,四周环绕着岩石与丘壑。谢鲲的这种表述实际上暗示了他相较于庾亮更胜一筹。原因在于,在魏晋时期,人们普遍崇尚隐逸生活,并以此为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玄学价值观的体现,是魏晋风流的一个重要方面。

《规箴篇》乃是对个人进行劝诫之文。以吴国末代君主孙休为例,他酷爱射雉,即射猎野鸡,终日沉溺于狩猎活动,对朝政事务不闻不问。对此,群臣进言劝阻,指出应将猎物转向更为凶猛的狼虫虎豹,而非仅限于微不足道的野鸡。他们进谏,“此为小物,何足甚耽”,意即沉迷于此类琐事实无必要。然而,孙休回应道,“虽为小物,耿介过人,朕所以好之”,表明其情有独钟,难以被劝说改变。

《容止篇》主要探讨了人物外貌的相关议题。在探讨魏晋名士时,我们通过《容止篇》了解到他们的形象特征。该篇幅被广泛阅读,与之相提并论的还有《赏誉篇》等。《容止篇》提及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其身高被描述为“六尺”,约1.5米。文中还提到他“貌甚丑悴”,即身材矮小且外貌不扬。然而,刘伶表现出一种“悠悠忽忽,土木形骸”的态度,即他显得超然物外,不因自己的外貌而感到自卑或困扰,反而流露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质,因此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企羡篇》所表达的,乃是对他人的羡慕之情。例如,王羲之被誉为书法大家,其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当王羲之听闻有人将他的《兰亭集序》与石崇的《金谷诗序》相提并论时,他感到无比欣慰。

《伤逝篇》乃是对逝者表达哀思之篇章,当亲友辞世时,人们会依此进行悼念。例如,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王粲逝世之际,魏文帝曹丕率众臣前往送葬。魏文帝回忆王粲生前喜好驴鸣,遂提议众人模仿驴叫以示哀悼,于是众人皆效仿之。《伤逝篇》中亦记载了其他类似之独特习俗,展现了送葬仪式的非凡特色。

《假谲篇》所描述的,实为欺诈之行。成语“望梅止渴”即源于此,讲述了曹操如何以言辞哄骗其部下,声称前方有大片梅林,以缓解士兵们的干渴之苦。结果,众人听闻此言,竟信以为真,以至于口中生津。

《俭啬篇》描述了生活极为吝啬的人。例如,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对李子情有独钟,自幼便能辨识路边李子的味道。当其他孩童纷纷争抢摘取时,他却选择不为所动,认为若李子甜美,必早已被人摘尽。成年后,王戎拥有了广阔的庄园,并种植了众多李子树,发展成为一项产业。他的李子品种优良,但在卖的时候会刻意破坏李子的核,以防他人拿去种植。

《汰侈篇》与《俭啬篇》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某些人生活中的极度奢侈。西晋大臣何曾日费万金,却仍抱怨食物难以下咽,这正是奢侈生活的写照。此类风气在西晋时期尤为盛行,晋武帝晚年亦沉溺于奢侈之中。这一风气的形成,晋武帝难辞其咎。

《纰漏篇》主要描述了一些轻微的过失。例如,出身琅琊王氏的杰出武将——王敦,其文化修养并不深厚。他在迎娶公主并进入皇宫时,发现皇宫中的厕所与民间不同,旁边放置了一个装有干枣的箱子。王敦误以为这些干枣是供食用的,便将它们都吃掉了。实际上,这些干枣是用来塞鼻孔以遮掩异味的。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张一博监审:赵冠霞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