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魏晋名士的独特性
(一)魏晋美男子
魏晋时期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那就是众多美男子的涌现。实际上,无论在哪个时代或地域,俊男美女总是存在的。然而,这一时期的特点在于,人们开始有了发现、欣赏和评价美男子的风气。这种现象与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有着紧密的联系。《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和《容止篇》详细记载了众多容貌俊美、风姿绰约的人物。
潘安,是一位具有美型特征且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我们常以“貌比潘安”或“有潘安之貌”来形容某人外貌出众。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其容貌俊美,广为人知。据传,潘安幼时外出游玩,乘坐小车时,众多女性“粉丝”见之,便纷纷围拢并投掷鲜花,以至于他归家时,车内满载着鲜花。
(二)魏晋名士有四类
1.玉人型名士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众多可以用玉来比喻的人物。例如,夏侯玄,这位因在柱旁著书而遭雷击、衣物被烧的人物,以其英俊的外貌著称,魏明帝的妻弟与他同坐时,旁人便以“蒹葭倚玉树”来形容,意指芦苇依傍着玉树。李丰则被描述为“颓唐如玉山之将崩”,潘岳与夏侯谌并称“连璧”,裴楷被誉为“玉人”,王济亦以俊美闻名。他的外甥卫玠,更是风姿绰约,王济初见卫玠便感叹“珠玉在侧,觉我形秽”,自感相形见绌。可见,卫玠因英俊而被人看死,是有道理的。
此批玉人型的名士,他们之所以被冠以帅哥之名,实有其特定的标准:一是身高,如嵇康身高七尺八寸,也就是约1.85米;二是体瘦,如卫玠瘦弱至体不胜衣;三是肤白,如曹操养子何晏,自幼生长于皇宫,肤色白皙至极,魏明帝甚至怀疑其是否涂了粉;四是明眸,如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眼烂烂如岩下电”;五是容丽,即一种“美丽”的感觉,如王献之的书法,曾一度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认可度超过王羲之,就是因为王献之“字画秀媚”,而王羲之的书法地位则是在后世逐渐确立的。
2.放达型名士
放达型名士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其中,山涛年岁最长,王戎最幼,两人年龄相差约三十岁。在七贤之中,嵇康与阮籍尤为著名。他们与“正始名士”生活在同一时代,正值魏晋交替之际,司马家族逐渐取代曹魏家族,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各世家子弟面临选择,是支持司马氏还是支持曹魏。七贤起初采取了一种避世的态度,隐居山林,但不久便分崩离析。例如,山涛最终加入了司马集团;嵇康坚定站在曹魏一边,对司马氏持有敌对立场;阮籍则处于两者之间,既未坚决抵抗,亦未真心归顺。
七贤皆才华横溢,嵇康尤甚。嵇康乃一全才,精通古琴、书法,亦能绘画,且理论造诣深厚,堪称大学者。其著作颇丰,如《声无哀乐论》《养生论》等,均为魏晋时期清谈之重要议题。七贤亦开始探讨《庄子》,此书之所以备受瞩目,实因汉代鲜有人论及《庄子》,包括何晏、王弼等“正始名士”亦未多加关注。七贤对《庄子》的关注,特别是向秀等人的《庄子注》广受认可,影响深远。他们不仅讨论《庄子》,更在生活方式上大开放达之风,主张“崇尚虚无,轻蔑礼法”,即摒弃传统儒家教条与繁文缛节,故有“纵酒昏酣,遗落世事”之说。
嵇康曾宣称,“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在当时被视为极具颠覆性的言论,特别是对于司马氏这样一个重视孝道并尊崇周公、孔子的儒学家族而言。“非汤武而薄周孔”,即是对周公和孔子的直接质疑,因此他的立场显得极为激进。七贤中年长的山涛后来投靠了司马氏,由于与司马氏的远亲关系,加之非常的政治智慧,他判断出司马氏将取代曹魏,因此选择站在司马氏一边,并最终官至三公。山涛在官职晋升后,推荐嵇康接替自己担任吏部郎官,但嵇康对此感到愤怒,遂撰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与钟会之间也存在长期的矛盾,最初钟会曾撰写《才性四本论》一文,希望得到学术权威的指导,却担心嵇康不予理睬,便将论文扔进嵇康家中后匆匆离去,不敢当面求教。后来,钟会地位显赫,带领随从前往嵇康处,恰逢嵇康正在打铁,钟会看了半天便要离去。嵇康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实际上,两个人的矛盾已经非常深了。嵇康后来也因此而死,“临刑东市,神气不变”,临终弹奏《广陵散》并感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竹林七贤的行为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并未担任要职或官职较低,但由于嵇康、阮籍等人的显赫名声,他们的放达举止被许多贵族子弟广泛效仿。比如,西晋时期就出现了一批七贤的追随者,认为放达的行径很好学,只需豪饮并脱去衣衫即可。对此,戴逵曾言,“竹林之放,有疾而为颦者也”,意指竹林七贤虽看似放浪形骸,饮酒服药,不拘礼法,实则内心饱受煎熬。以嵇康为例,他在临刑之际,为年仅六七岁的儿子留下遗书,字里行间充满殷切的教诲,详尽地指导孩子如何面对官场,如何行事。他亦提及山涛,相信有其在,孩子不会孤苦无依。山涛后来的确对嵇康之子嵇绍照顾有加,而嵇绍亦成为西晋的忠臣,最终为救晋惠帝而死。戴逵也指出,西晋之人模仿竹林七贤的行为,实为“无德而折巾”,不过是东施效颦。
3.自然型名士
五胡乱华,东晋迁都至南京。迁都后,江浙地区成为其重要据点。江南地区风景如画,东晋王朝在此地存续了长达一个世纪,期间相对稳定,民众生活亦较为安逸。尽管如此,部分人士依旧保持着放达的生活态度。例如,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其行为颇为放达,所谓“卓荦不羁,欲为傲达,放肆声色”。他特别钟情于竹子,曾借宿于他人家中,见院中无竹,便命人速种。他人质疑仅借住两日,何必急于种竹?他则回应称,“何可一日无此君”,意即他一日不可无竹。又有一次,在冬夜飘雪之际,他忽然思念戴逵,遂命仆人连夜摇船前往。至戴逵家门时,天已破晓,他却未敲门而返,仆人不解其意。他解释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表明已心满意足,无须实际会面。
我们能够注意到,无论是《容止篇》还是《赏誉篇》,在描述这些人时,相较于以往将他们誉为玉人或赞赏其放达之风,更倾向于用“神仙中人”或“天际真人”来形容。这无疑表明,这些人在生命境界上已经超越了尘世。基于这些人的观念,中国文化中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可谓由来已久。至少自东晋始,人们自觉地认为自然界的美丽值得赞赏,并通过欣赏山水之美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他们对于人物的欣赏,与对自然美的欣赏,实际上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东晋时期所推崇的名士,展现出一种风度翩翩、清高脱俗、真诚直率、温文尔雅的个性特质。他们既保持了个性的通达,又不失节制与适度,与竹林七贤的放纵不羁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既通达又节制的特质,使得他们的人格中蕴含着从容与优雅,同时带有玄学的超然色彩和艺术精神。可以说,中国的艺术精神与东晋名士的关联最为紧密,东晋时期的文学、艺术亦是相当繁荣的。
4.英雄
东汉时有一部名为《人物志》的著作,其作者为刘劭。该书专注于人才选拔领域,并对人的不同才能进行了分类。书中特别设立了一个类别,名为“英雄”。在古汉语中,“英”原指“草木之精华”,即生长得尤为出众的草;“雄”则指在野兽中显得格外出色、突出的个体。因此,“英”与“雄”分别代表了文才与武略的卓越。据此,在汉以前的历代人物中,能被誉为英雄的,当属刘邦与项羽。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正值英雄辈出之际,众人皆以英雄自居。据《世说新语》所载,有所谓的“月旦评”,即许劭兄弟常在每月初一发表的对当代人物或诗文字画等的品评、褒贬。很多人因期望得到他们的评价前来,而一旦获得评语,其声望便随之提升。曹操,众所周知,其出身并不显赫,其父曹嵩乃是宦官的养子,地位并不尊崇。曹操曾携重礼拜访许劭,恳求一评。许劭起初不愿理会,曹操便以性命相威胁,声称若不获评价,便将加害于他。最后,许劭评之——“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而曹操听后满意而去。
(三)重“神”观念
上述几类魏晋名士,共同体现了一个显著特征,即对精神气质的重视。所谓的玉人型名士,实际上强调的是形神兼重,而不仅是外貌俊美、身材高挑、肤色白皙。因为在当时,仅是外表美丽并不会得到推崇。例如,王导之子王敬豫虽外貌出众,但王导却曾轻拍其肩,惋惜其才华不足。再如,杜乂与卫玠并论时,人们往往会对二人进行比较,杜乂被评价为“肤清”,而卫玠却被誉为“奕奕神令”。
李泽厚先生曾指出,魏晋时期人们所推崇的,“不是一般的、世俗的、表面的、外在的,而是要表达出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风貌姿容,才成为人们所欣赏、所评价、所议论、所鼓吹的对象”。因此,形与神的关系实际上是中国美学、艺术与文化中的核心议题,体现了中国文化重精神而轻形式的特点。养生、书法、绘画等都强调以神为先,如“太上养神”,“神清意平,百节皆宁”。
言意关系亦是魏晋时期玄学探讨之议题。魏晋时期之清谈,常论及言能否尽意,且普遍认为“意”更为重要。得意忘言,见月忘指,我们所讨论的意境、气韵生动,皆是重视事物之本质,即重视其精神层面。然而,精神层面有时难以捉摸,故而我们主张言不尽意,通过设立象征以表达意旨,借助一些具有相似性的意象。因此,形容某人“轩轩如朝霞举”、“如沐春风”,皆是运用意象之表述,旨在言简意赅、言尽意长,引人深思。
(四)玄学
玄学是魏晋名士所倡导的,其在中国历史上备受瞩目。他们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究其原因,就与他们所坚持的价值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一,玄学为魏晋士人提供了一颗“玄心”。此“玄心”乃玄远之心,富有超越性。超越了某些社会性的规范和限制,便使得人的精神更加自由、升华。实际上,这种“玄心”在内在精神上与美学、艺术相契合,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也由此得以蓬勃发展。
第二,玄学成为魏晋南北朝士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立身行事独特突出,迥异于前。中国艺术精神的形成与拓展始于魏晋时期,其核心思想强调情感的重要性、个体价值以及自由选择。玄学成为士人价值观的一部分后,他们的行为举止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注重个性的展现和个人情感的流露。
第三,玄学对魏晋士人之立身行事的影响,除放达任诞,还有清贵简约。这一人格,更具美学精神。魏晋名士们崇尚虚无,并展现出放纵不羁、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玄学人生观的影响。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