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生态> 正文

刘治彦:“双碳”加速推进 绘就绿色新未来(2)

二、“双碳”目标下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一)“双碳”目标的提出与发展实施

1.“双碳”目标

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碳达峰是指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碳中和要实现的是使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相一致。

关于碳达峰,我们在二十多年前曾围绕能源安全和气候安全做过研究。以前我们用化石能源,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就形成了有机联系。同时,碳排放量又与产业结构相关。因此,在一定的产业结构下,其化石能源消耗量决定了碳排放量。根据当时的研究,我们预测我国到2030年,在交通以及钢铁、化工、建材等领域的产业结构会逐渐低碳化,因此我们认为在2030年我国可以实现碳达峰。今天看来,我们对这一研究结论更加深信不疑,并且如今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也是作为“双碳”目标之一进行推动的。尤其是在近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风光发电、水力发电等的兴起,使我们实现碳达峰的信心更加牢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40%”。关于碳中和,我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那时我们的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将会相抵消。这也需要进一步发展非化石能源,包括风光发电、蓄水发电等。这都有利于我们实现低碳排放,以及能够将排放的少量碳进行光合作用,推动实现碳中和。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重要领域。只有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双碳”目标也是一个刚性约束,倒逼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促使发展方式转型,进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这也是一个递进关系。我国近些年的发展表明,“双碳”目标提出后,新能源汽车等终端产品的快速推广,减少了传统燃油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的空气污染。

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实施。2021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印发;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有关部门出台能源、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统计核算、生态碳汇等支撑保障方案,31个省份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

2.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第一,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首先,我们来看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近些年,在“双碳”目标行动上,鄂尔多斯市首创并落地全球首座零碳产业园。鄂尔多斯因煤而兴,现在在发展零碳产业上又走在前面。园区内80%的能源直接来自风电、光伏和储能,另外20%的能源通过电网回购绿电,从而实现100%的零碳能源供给。2022年4月,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一期建成。产业园集成新型电力系统、基于国际标准的零碳数字操作系统和绿色新工业集群三大支柱。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拥有“风光储氢”绿色能源供应体系。目前,园区所发绿电已实现百分之百就地消纳,保障绿色零碳能源供给。此外,生产中所使用的蒸汽均为电锅炉产生,工业余能利用率高达70%以上。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已入驻9家新能源头部企业。

再来看雄安创新中心。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雄安创新中心在推进“双碳”目标时,采取了开源和节流的措施。从开源来看,一是整个园区装机2.28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可以为园区提供大概1/4以上的用电量;二是使用地源热泵,园区通过地源热泵技术向地下借能源,冬季提取土壤热量来供暖,夏季将室内的热量回输至地下制冷,相比传统空调该系统可降低40%以上的碳排放,并维持室内恒温20℃至26℃,园区地下设有3台10吨重的地源热泵机组,这也是调节温度的核心设备。从节流来看,采用节能建材、玻璃幕墙恒温技术等设计,使用三玻两腔的玻璃幕墙,降低内外热冷交换。总体来看,雄安创新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9.8万平方米,年碳排放总量为11104吨,通过建筑的被动式节能和建设清洁能源站实现减碳2721吨,高效节能调光灯具和智能照明系统等减碳2268吨,园区高效数据机房、智慧运维管理等减碳644吨,屋顶光伏发电减碳1357吨,实现年减碳量6990吨,剩余4114吨二氧化碳通过绿电交易或碳交易抵消。

第二,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到了三个阶段目标。一是到2025年,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相关标准和产品碳足迹标准出台实施,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并定期更新,相关计量、统计、监测能力得到提升,为“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二是“十五五”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加强重点领域和行业碳排放核算能力,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三是碳达峰后,实施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中和目标评价考核制度,进一步强化对各地区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的碳排放管控要求,健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推动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

《方案》还明确提出,“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总体来看,一是完善碳排放相关规划制度,合理确定五年规划期碳排放目标,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有关行动方案,完善碳排放双控相关法规制度;二是建立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合理分解碳排放双控指标,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推动省市两级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三是探索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预警管控机制,完善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机制,常态化开展碳排放形势分析监测,对碳排放增长较快的行业领域进行形势预警;四是完善企业节能降碳管理制度,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发挥市场机制调控作用,健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快健全完善绿证交易市场;五是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将碳排放评价有关要求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开展综合评价,制定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六是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

第三,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选择了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2021年7月正式开市,已经顺利完成了两个履约周期,其中第二个履约周期是2021、2022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40%以上,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4.42亿吨,累计成交额为249.19亿元。其中,第二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为2.63亿吨,累计成交额为172.58亿元。总体来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价格稳中有升,交易主体更加积极。

第四,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第五,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我们知道,“胡焕庸线”以西多是高山、高原、荒漠等,这些地方虽然植被少,但却是光伏发电的很好的基地。因此,“胡焕庸线”以西的“沙戈荒”地区就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地之一。同时,我们还采用光伏治沙。也就是说,光伏板既能发电,同时利用光伏板遮蔽阳光,还能减少地表水蒸发,对地表保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利于作物生长,可谓一举多得。我国也是海洋大国,从南到北几大海域都可以发展海上风电,一些剩余电量还可以通过高压输送通道输送出去,以支持经济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在“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上,有华电天山北麓戈壁基地、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等。

第六,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

第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我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继续落实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二)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第一,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专门部署了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包括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方面,比如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多管齐下,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推进水风光一体化开发。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保持合理布局和平稳建设节奏。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

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方面,加强清洁能源基地、调节性资源和输电通道在规模能力、空间布局、建设节奏等方面的衔接协同,鼓励在气源可落实、气价可承受地区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科学布局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光热发电,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综合调节能力。建设智能电网,加快微电网、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到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

第二,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2023 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不断优化。

第三,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重工业制造是耗电量最大的行业之一,近年来制造业逐渐清洁化、低能耗。

第四,交通领域绿色低碳水平持续提升。铁路、水路货运占比不断提升;大宗货物绿色疏运比例稳步提升;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充换电便利性大幅提升;铁路运输综合能耗持续下降;民航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第五,重点用能工业企业能耗持续下降。

第六,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不断实现新突破。截至2024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8.89亿千瓦,同比增长25%,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6%,其中,水电装机4.36亿千瓦,风电装机5.2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8.87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0.46亿千瓦。

第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提升。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4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9%,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从上述数据来看,虽然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6%,但发电量却只占全部发电量的35%,这也说明可再生能源特别像光伏电站发电会受白天光照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三)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

那么,什么是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其含义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不能超出自然和人自身的承受力,或者说不破坏这样一个底线。首先,要实现在能源利用上的低碳发展;其次,要使物质的循环是可以再生的,实现循环发展。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排放。比如,三峡集团推动水运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伊利绿色转型等。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范璧萱监审:赵冠霞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