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强国讲堂】蓝庆新:以制度型开放打破中国贸易强国建设困局(4)

四、我国建设贸易强国面临的挑战

第一,全球经贸复苏不稳。美国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阻碍贸易自由化进程,打击全球经济和贸易复苏的势头。此外,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日益加剧。美国奉行“美国优先”战略,强化产业政策,推动各国之间产业政策竞争,弱化国家之间经济政策的协同性,增加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损害全球贸易的稳定性。

第二,地缘政治冲突带来市场不确定性。地缘政治冲突带来部分国家间的制裁和反制裁,影响全球供应链效率,提高大宗商品运输和交易的成本,增大价格上涨压力,促使原材料、能源、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在地缘政治冲突中,一些国家将商品、投资、科技、金融等武器化,扰动全球贸易,冲击正常的国际贸易活动。各国纷纷寻求降低对国际市场依赖,这样的贸易政策调整在2025年仍将持续,导致世界陷入贸易全球化回潮的旋涡,全球贸易难以持续较快增长。

第三,美西方对我国战略博弈。近年来,美西方与我国战略博弈愈演愈烈,主要集中在科技和经贸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封锁、脱钩,包括不断滥用出口管制措施、限制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推动订单转移等,妄图垄断世界先进科技,维护自身科技霸权,破坏全球紧密合作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这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世界经济恢复造成冲击,对我国贸易强国建设产生严重阻碍。

第四,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我国产品的竞争性替代。我国贸易强国建设面临着成本驱动型贸易转移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制造业人工成本不断提升,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趋势明显,包括印度、越南等利用成本优势对我国形成的产业替代,对我国的产业升级和贸易出口都形成了一定压力。

第五,对华贸易摩擦增加。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各国对华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国际涉华贸易申诉案件数量只增不减。2023年,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共发起87起贸易救济案,排名前三的印度、美国和欧盟合计43起、占五成。其中,印度以22起占了四分之一,集中在化学原料和制成品工业、金属制品工业和非金属制品工业等领域,成为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

第六,国内外贸企业面临困难。国内企业所面临的困难,成为我国贸易强国建设方面的巨大挑战。当前,国内外贸企业面临最大问题是融资困难,如扶持政策不到位,只能靠自身资源经营,从而限制企业未来发展。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出现了“出口不增收,增收不增利”问题。同时,全球供应链瓶颈尚未缓解,芯片等的短缺持续困扰企业,给外贸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不利影响。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赵苇监审:赵冠霞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