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6月12日经济日报报道,走进重庆市城口县鸡鸣乡金岩村冷水鱼养殖基地,人们正往鱼池里投放鱼苗。城口县雪宝冷江渔业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谭显永说:“依托鸡鸣乡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公司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发展冷水鱼养殖,现已建成40个鱼池,带动30多名村民务工增收,预计今年可产商品鱼25万斤,产值超过500万元。”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作出专章部署,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多重要求。
近年来,重庆各地围绕“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行有益探索,特别是在盘活闲置资源发展乡村产业上取得显著成效。比如,在北屏镇松柏村,闲置民房变身研学基地,漆艺课程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农文旅综合收入突破500万元;咸宜镇的“共享田园”项目让130多名“云农场主”线上认购土地,带动20多户村民增收……这些场景勾勒出城口县盘活闲置资源的生动实践,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找到了一条接地气的发展路径。
闲置资源如同散落在乡村的“沉睡资产”,既是发展短板,也是潜力所在。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曾因山地阻隔面临资源利用率低的难题:荒山荒地无人问津、老旧农房闲置破败、低效土地效益低下。但换个视角看,这些“闲置”恰恰是待开发的宝藏——丰富的水资源适合冷水鱼养殖,木漆文化底蕴能转化为研学资源,闲置宅基地可以改造成艺术空间。正如咸宜镇双丰村将废弃粮仓翻新为美术馆,让“无用”资产变成“有用”资本,本质上是对乡村发展逻辑的重构:不是一味向外“要资源”,而是向内“挖潜力”,让本土资源成为产业振兴的“金钥匙”。
盘活闲置资源,关键要走对“转化路”、用活“创新招”。城口县的做法颇具启示:一方面,立足资源禀赋做“特色文章”,比如松柏村依托漆文化资源,打造集展示、体验、康养于一体的综合体,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另一方面,创新业态模式破“发展瓶颈”,“共享田园”项目通过“线上认购+线下种植”,既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又让城市消费者参与乡村生产,形成“双赢”格局。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注重“活化利用”——冷水鱼养殖基地带动村民就近就业,研学基地让村民变身“手艺人”,写生驿站盘活了当地农产品销售,每一笔闲置资源的盘活,都串联起一条“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增收链条。
更值得关注的是,城口县的实践离不开基层治理的创新支撑。从村党支部牵头引进经营主体,到整合闲置宅基地统一规划,再到“三变”改革推动产权明晰,政府、企业、村民形成了合力。正如城口县农业农村委主任高军所说,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就是要让低效存量转化为优质增量。这种做法打破了“等靠要”的惰性思维,激活了内生动力。当闲置养老院变成写生驿站,当废弃土地长出“云农场”,村民看到了身边资源的价值,参与感和创造力自然被激发,这才是乡村发展的持久动能。
乡村全面振兴不是“千村一面”的复制,而是“各美其美”的绽放。城口县的探索告诉我们:盘活闲置资源,既要算好“经济账”,更要打好“特色牌”;既要政府引导搭平台,也要发动村民当主角。当越来越多的“沉睡资产”被唤醒,当乡土资源与现代业态碰撞出火花,乡村才能真正实现从“闲置荒芜”到“生机勃勃”的转变,让村民的腰包更鼓、乡村的活力更足、振兴的根基更牢。(宣讲家网 王小梅)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