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据不完全统计,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中国超过3500万军民伤亡,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6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沦陷。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尽管如此,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前仆后继赴国难,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凭着坚不可摧的信念,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正是这必胜信念,内化为整个民族团结抗敌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地道战
196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接到了拍摄军事教学片《地道战》的任务。实际上,《地道战》涉及好几个村子的地道遗址。电影中高家庄这个村名就是源自河北正定高平村,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原型就是高平村民兵队长刘傻子。高传宝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就是刘傻子的原话。那么,为什么不在高平村拍摄呢?因为1963年发大水,高平村大部分地道被冲塌,创作组只好重新寻找外景拍摄地。于是,河北清苑县冉庄成为《地道战》的主要拍摄地。
其实,不论是冉庄、高平村还是北京的焦庄户,地道都是从最早的白薯窖、“蛤蟆蹲”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过去北方老乡为储藏白薯而挖的能藏人的洞。但是,这种白薯窖、“蛤蟆蹲”只有一个口,很危险,后来被改造成有两个口的双口洞,又被打造成了能打、能防、能躲、能藏的“四能地道”。不同于现在的照顾参观体验的遗址,当时的地道都很矮,大约1.3~1.5米,人在里面要弯着腰,也没有那么多照明,且只能用煤油灯。
(二)张森林
说到地道战就会提到张森林——冉庄的第一名共产党员、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42年冬天,他带着冉庄人民把藏身洞改造成了地道,把单户地道变成了户与户、村与村相通的地道网。
1943年农历三月初五夜里,张森林和县委宣传部朱信等人,在耿庄南场一个老乡的家里组织秘密会议,不幸被捕。敌人对他软硬兼施,逼他投降,但张森林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三天后,张森林被敌人活埋在段庄村郊,慨然就义,年仅34岁。村民赶到张森林被活埋的地方,挖出他的遗体后,看到他的兜里还藏着一首《就义辞》:鳞伤遍体做囚徒,山河未复志未酬。敌酋逼书归降字,誓将碧血染春秋。人去留得英魂在,唤起民众报国仇!
(三)马福
1943年冬,北平顺义县焦庄户村外,又添了一座新坟。乡亲们都说,是马福暴病死了。但日伪军不信,把马福的老母亲打了一顿,临走时还放话说,谁捉到马福上秤称,有一斤分量给一斤钞票。
马福是焦庄户村的第一名共产党员、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焦庄户民兵经常袭扰敌人,有力配合了八路军的作战。为了保密,焦庄户化名“烽火村”,马福也化名叫“老统一”。日伪军视马福为眼中钉、肉中刺,高价悬赏。有一次敌人来了,马福来不及向外撤,藏进了白薯窖躲过一劫,事后便想出了上面所说的假死计谋。发现没能骗到日伪军,马福想到他在闯关东时,东家曾经挖过一条入口在东家屋里、出口通到房后山沟里的地道,于是带领着乡亲们把“蛤蟆蹲”的单口地道改成了双口地道。在这当口,“三通顺”联合县教育科长徐进到焦庄户蹲点,就把冀中冉庄、高平村建地道的方法介绍到了这里,比如怎么在地道里挖能够防水、防毒气的折返暗板。
在徐进的指导下,马福率领着焦庄户的全村老小齐上阵,先设计、后施工,安了翻板,掏了瞭望孔、射击孔,建成了南到龙湾屯、唐洞,北到大北坞,全长11.5公里的“能藏、能走、能防、能打”的地下堡垒。地道挖好后不久,冀东14军分区的分区司令员曾雍雅召集各县武装部领导,在焦庄户召开了现场会。柴草点着后,用扇车往地道里煸烟,地道里翻板一盖,什么问题都没有,得到了来参观的各县武装部领导的一致称赞。后来,冀热辽14军分区卫生处第二所几十名伤员在这里养伤,一有敌情,大伙就把伤员抬进地道。焦庄户被东部顺义县政府授予“人民第一堡垒”的光荣称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