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文旅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与文化繁荣的关键力量,正呈现出盎然生机。其承载着文明传承的使命,让历史文脉在当代生活中绵延赓续;提供了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以文化软实力赋能经济硬实力;搭建起文明互鉴的桥梁,通过文化符号向世界展现国家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旅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数据显示,我国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同比增长14.8%,旅游花费同比增长17.1%,文旅产业正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如贵州赤水依托世界自然遗产打造的生态文旅模式,使12个深度贫困村人均年收入5年间跃升逾5倍,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振兴路径;山东日照则通过业态升级与消费提质,在2025年“五一”假期创造出营收增幅超客流增幅的“黄金剪刀差”,为城市文旅从“流量竞争”迈向“价值创造”提供了典型样本。在消费升级、技术革命与政策红利的共振下,文旅产业展现出巨大潜力和蓬勃活力。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千景一面”的顽疾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其独特性与生命力。从“我在XX很想你”的网红路牌复制粘贴,到各地仿古小镇“查重率高达99%”的尴尬,不少游客慨叹,唯有“似曾相识”却无“独一无二”。此外,文旅营销也陷入了同质化泥潭。文旅自媒体盲目追逐热点,内容重复度过高,浮于表面的口号与滤镜下,是文化底蕴的苍白。若将小桥流水简化为布景板,将民俗符号异化为流水线商品,所谓“特色”便只剩躯壳、失了血脉。当古镇沦为网红元素的堆砌,当文化被镶在框里、挂在墙上,文旅便成了无根的浮萍。
幸而,在文旅同质化迷局中,一些地区以文化为锚、创新为帆,探索出差异化发展新航道。如山西省万荣县依托黄河与汾河交汇的地理优势,将古建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2024年游客量同比激增94.7%;甘肃敦煌以沉浸式演艺项目让千年壁画“活”在指尖,全球首部洞窟式体验剧《乐动敦煌》接待观众超60万人次;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则将老瓷厂改造为艺术空间,保留工业遗存,引入600余家文创企业和机构,年接待游客超百万。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创新是活力的源泉,唯有以“破”解局,以“立”重生,方能突破同质化桎梏,成就“各美其美”的文旅发展新景象。
破“形式复制”之弊,立“文化深耕”之本。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地方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与活化再生。可建立文化资源系统性梳理机制,通过学术研究、口述史整理等方式,提炼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同时,推动文化表达创新,将传统技艺、民俗仪式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文旅产品,让游客得以触摸真实、独特的地域文脉,让文化从“背景板”变为“主角色”。
文旅发展不能陷入“景点思维”的窠臼,须打破行政壁垒与产业边界,构建“文旅+”融合发展生态。一方面,应推动文旅与农业、工业、科技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乡村研学、工业遗产旅游、数字文旅等新业态;另一方面,须建立区域文旅协同机制,通过线路共推、品牌共建、客源共享,寻求特色互补与价值共生,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文旅同质化背后往往是急功近利的发展逻辑,须构建“规划—治理—运营”全周期管理体系。在规划端,建立文旅项目准入评估制度,将文化独特性和可持续性纳入考核指标。在治理端,构建党政引导、市场主导、社区参与、智库支撑的“文旅治理共同体”,以政策杠杆与金融支持激发可持续动力。在运营端,建立业态动态更新机制,以年度评估与主题更迭保持文旅市场新鲜度,针对年轻群体、银发族和亲子家庭等主力客群,建立动态需求响应机制。
文旅同质化之“破”,破的是思维定式与路径依赖;文旅特色化之“立”,立的是文化自信与发展智慧。当文旅开发从“复制粘贴”转向“深耕细作”,从“单点突围”转向“生态共建”,从短期逐利转向长效发展,方能真正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绘就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作者:李芳,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