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与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传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如何与青年一代对话的挑战。我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事视听传播、基层传播研究,自2022年以来在北大开设全校思政选修课《光影中的百年中国》,通过影像叙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开创了一种新的思政教学模式,让时代脉搏在银幕与现实的交织中清晰可触。“蒙太奇”作为电影剪辑的核心手法,通过镜头的拼接与重组,赋予画面超越单一片段的意义,电影与思政的结合也是一种教学“蒙太奇”,以情感共鸣为桥梁,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议题转化为可感知的个体经验。每次课以一部电影为切口,构建出历史事件、社会议题与文化符号的“思想实验室”。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通过影像的启发、问题的引导和讨论的碰撞,主动拼贴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立体认知。
《光影中的百年中国》以电影为媒介,把20世纪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脉络下认识。电影作为“社会文本”,承载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密码与意识形态,这门课的选片策略体现一种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以“问题意识”为中心,通过影像分析、批判,讨论与非虚构写作产生联动。这门课有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讲授,对上周的电影作一些延伸讨论,简单介绍一下本周讨论的电影,提示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思考题;二是放映,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观看电影;三是讨论,结合思考题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视听语言的沉浸式体验,让思政教育变得更生动。
2025年以来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不断创造票房神话,这部电影通过对哪吒的改写,借助惟妙惟肖的动漫技术和古风、国风的非遗元素,呈现出更加自信的中国形象。2025年春季学期第一次课,我在课堂上放映了1979年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与2025年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形成参照,这种对比分析不仅打破了对历史的单一化解读,更是通过影像符号的历时性演变,呈现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
真正的思想启蒙,从来不是灌输答案,而是点燃问题。在放电影之前,我会给每部电影罗列10到20个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社会、政治的视角来理解电影表达。如针对《哪吒闹海》的问题是“为什么1979年的哪吒反抗父亲,而2025年的哪吒选择和解?”“神仙与妖怪的等级象征什么?”“龙宫在当代语境中隐喻何种结构?”等等,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没有标准答案,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进入更复杂的历史与社会分析。1979年的《哪吒闹海》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小哪吒持剑自刎的悲壮反抗折射出当时对权威的反思与个体意识的觉醒。而《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与父亲的和解,则暗含了当代青年在家庭关系与社会压力中寻求平衡的困境。
这门课会选择不同时代有代表性的电影,如《英雄儿女》(1964年)表现抗美援朝中的英雄精神、《李双双》(1962年)呈现妇女解放运动、《庐山恋》(1980年)用爱情故事展现历史的和解、《钢的琴》(2011年)反映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转型、《十八洞村》(2017年)表现脱贫攻坚的故事。另外,也会选择一些外国电影来理解世界形势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如《青年马克思》(2017年)展现19世纪的欧洲社会以及青年马克思、恩格斯从相识到共同完成《共产党宣言》的故事、《阿尔及尔之战》(1966年)反映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雨水危机》(2010年)呈现后殖民时代原住民如何维护自己的发展权利等。这些电影有助于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全球历史以及带来的社会问题。电影的艺术性让思政教育摆脱说教,而思想性则让娱乐不至流于肤浅。
《光影中的百年中国》摒弃了单向灌输的模式,转而通过问题设计和自由讨论构建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观影后的讨论环节,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师点名、学生回答模式,而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任意选择问题进行分享。学生的回答以及对电影细致的发现,也会给我很多启发。每次课堂的讨论,都是一场双向的思想启蒙。
课程的期中作业是学生用非虚构的方式完成一篇主题创作,主题是《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故事》,通过采访普通人、身边人,讲述人民参与社会建设的故事。这个作业有两个特点,一是需要采访,通过对熟悉的“陌生人”(如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的采访,尝试走出自我的小世界,学会理解别人的生活;二是集体写作,这个作业需要两到三个同学组成写作小组,大家在讨论中完成采访和撰写,鼓励学生分享和合作。这些“可信、可爱、可敬”的故事并非都是英雄模范,每个普通人都有人生的闪光点,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依靠成千上万普通人参与完成。每学期的作业都展现了市井人物的真实故事,记录下劳动者奋斗的身影。通过非虚构写作,学生从银幕虚构回归社会现实,完成从“旁观者”到“介入者”的身份转换。
这门课的期末作业是就一部电影写一篇影评。思政教育不应只局限于政治理论,也需与人文社科的深度交融。这些优秀的影评涵盖电影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视角,如从《青年马克思》分析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从《李双双》探讨集体化时代女性角色的矛盾性。通过影评和非虚构写作,学生的认知模式发生转变,从电影的观看者变成洞察者。每次课程的优秀作业都会发表在课程公众号“新青年电影夜航船”和“新青年非虚构写作集市”上,这不仅对认真完成作业的同学有一种鼓励作用,而且让后续的同学可以学习之前的课程成果。
这场思政教育的“蒙太奇革命”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创新,更预示了思政教育从“灌输”到“对话”的范式转型。可以总结为三条启示,一是让历史“活”起来,通过对比不同年代的影片风格,让学生直观感受社会审美与价值观念的嬗变;二是从“教育者”到“引导者”的主体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思考的催化剂,通过追问“问题还能怎么问”,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三是在时代浪潮中锚定价值,课程将宏大的“四史”叙事转化为青年关切的个体命题。无论是哪吒的抗争,还是市井人物的奋斗,都让学生意识到,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遥远事件,而是无数个体选择汇聚的洪流。银幕上闪烁的光影,在黑暗中投射出无数可能的路径,而每一条路径,都通往对时代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