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重点领域重在增效

金融支持重点领域重在增效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已实现对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的全覆盖。截至6月末,科技贷款、绿色贷款、普惠贷款、养老产业贷款、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2.5%、25.5%、11.5%、43%、11.5%,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与此同时,从上半年上市银行的中期业绩来看,我国银行业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正沿着高质量、强韧性和可持续的道路稳步前行。

银行业不再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更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银行信贷结构继续优化、资产质量有所改善,主要业绩指标企稳回升,整体呈现回暖态势,并获得了资本市场和广大投资者的认同。有不少银行在半年报中强调,尊重行业规律,坚持系统性思维,用长周期视角谋划发展,坚决摒弃规模情结、速度情结和“挣快钱”的短期行为,不以风险下沉换取短期利润的增长。不难发现,银行业正在逐步摆脱对传统息差的过度依赖,转向构建更加多元化的收入结构,并通过精细化管理应对挑战。

当前,我国金融总量已经很大,在保持总量合理增长的同时,更需要在优化结构方面多下功夫。要重点发挥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优势,激发金融机构内生动力。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励引导,增强金融机构支持重点领域的能力和意愿。同时,要发挥好货币信贷政策与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措施的协同效应,不断增强金融支持重点领域的质效。

金融管理部门应持续优化货币信贷政策,进一步推动降低银行业资金成本和监管成本,助力银行业跨越经济周期波动。改进对银行机构的考核评价,避免单纯考核资产、利润等短期指标。全社会应基于长期主义形成共识,支持银行业摒弃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增长的粗放模式,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银行业自身也要主动求变,加快转变盈利模式,不再过度依赖传统的“吃利差”模式,努力拓展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并通过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持续优化金融供给,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居民消费等领域的支持,善于捕捉新的市场机会,培育新的增长点。深化数字化转型,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核心客户群体的需求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投入产出比,推动全面数字化、智能化,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匹配度。

近年来,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宏观政策思路已明确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一些见效慢但有利于长远的改革和政策举措,现在是窗口期,可尽早推动落地,引导金融体系持续向优向善。比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促消费、惠民生的保障力度等。金融方面,也需要从增长与风险的高度把握未来政策主线,既需要继续保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也需要防范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走好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平衡木。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