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薛熠: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稳步实现高质量发展(2)

(二)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核心特征

第一,创新成为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大特征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一是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高,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3年的第35位升至2024年的第11位;二是创新成果转化加速,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三是创新型企业集群崛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3.9万家增长至2024年的46.3万家;四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规模从2016年的22.58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63.2万亿元。

第二,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系统性变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融入发展实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逐步建立。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新型消费快速增长。

第三,开放成为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开放呈现新特点:一是推进制度型开放;二是提升开放质量;三是深化国际合作;四是国际影响力增强。

第四,共同富裕成为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将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是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二是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三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社会流动性增强。

二、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践路径

产业结构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具有密切联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而高质量发展则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目标导向和制度保障。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促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推动结构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在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在复杂变幻的国际形势下进行的。做好结构优化这篇大文章,抓住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加快推动包括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能源结构等在内的结构调整、转型,不断优化发展模式,有效释放发展潜力,提升发展效能。

(一)核心方向: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第一,制造业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石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制造业的强大始终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核心支柱。当前,在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制造业的战略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因其在技术创新、就业创造、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关键作用而更加凸显。

一是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融合。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已建成3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培育出80家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00家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超1000家的各类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二是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升级。传统制造业作为我国制造业的主体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仍然突出,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基础不牢,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提升竞争优势面临较大挑战。这需要我们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转型升级。《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增强。”

三是推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孕育培养。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国家建立梯度培育体系,将培育世界级集群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任务,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重点支持东部地区率先突破。

四是推动“服务型制造”深化发展。推动制造业向“产品+服务”模式转变,提升价值链定位。落实《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破解现存服务标准化程度不足、价值评估体系不完善、跨界人才缺口严重等瓶颈问题。通过构建“政策引导、标杆示范、平台支撑、生态协同”的推进体系,推动制造业从“卖产品”向“卖价值”转变,最终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整体跃升。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王瑱监审:彭亚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